-
The Culturist|陳景朗《靜夜行》25歲首次個展 夜行動物的夢
September 20, 2023 【展覽】陳景朗《靜夜行》25歲首次個展 夜行動物的夢|2023展覽推薦 「油畫是有質感的,有人的味道,是人的美學。」畫家陳景朗(Ken)說:「而且繪畫介乎抽象和具像之間,它有一種獨特的瞹眛性。你可理解你看到的是一些物件,也可以看到不是現實的影象,當中真真假假,是因為人類的觀察才有(繪畫作品)的存在。」才25歲的他,畢業於香港藝術學院(Hong Kong Art School),剛舉辦了第一次個人展覽《靜夜行》,展出共九幅大型油畫作品。 Read more -
Lifestyle Asia|Agnes Leung’s world of imagination on view at Artecal Charitable Exhibition
June 1, 2023 Agnes Leung’s world of imagination on view at Artecal Charitable Exhibition Opening for the first time this May, the Artecal... Read mor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Post Magazine | Short Reads
Hong Kong non-profit Artecal, which supports young artists in the city, holds new exhibition Confluence of Voices May 25, 2023 For young artists in Hong Kong, carving out a full-time career can be a struggle. Many juggle more than one... Read more -
頭條日報|專欄
林靖風 - 太陽與圓孔: 江玉儀的《時間的顏色》|優雅以後 April 14, 2023 輕柔的光線從指縫間滲透,在五指併攏的瞬間,凝聚的線蛻變為了散渙的點。患有近視的人只要把食指屈曲,讓指節形成一個約筆尖大小的圓孔後,再遮蓋一隻眼睛透過它望往遠處,本來模糊的景物就會頓時變得清晰。出生於廣州,在香港長大的藝術家江玉儀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的個人展覽《時間的顏色》中,展出糅合中西媒介的圓形畫布作品《秋日陽光下的金色塵埃》;以對香港風景的刻畫,探討一種存在於大自然的永恆。 Read more
-
星島日報|名人雜誌 Rich and Famous | Art
畫作帶出生命感悟與香港情懷 April 9, 2023 「快樂地崩潰」,藝術家江玉儀(Fatina)笑着形容對畫畫的感受,畫畫帶給她快樂,卻又曾遇上想不通的地方。Fatina細膩的筆觸帶出生命循環不息的感悟,與大自然聯繫的情感,她覺得在大自然裏感覺很治瘉,也希望其畫作予人有這種感覺。 Read more -
Mindly Journal|鄺萬春 Kwong Man Chun ・ 虛實空間的轉換
April 2, 2023 【Art Central】鄺萬春 Kwong Man Chun ・ 虛實空間的轉換 擁有山水畫的骨氣和質感,卻帶有油畫的細膩。 第一次看他的作品是在CBAL的個人展覽,作品呈現出的通透性讓人喜出望外,尤其是透過多層顏料的疊加形成出來細膩又微小的紋路。小時候學習過幾年國畫,印象最深刻的是導師會教導你虛和實在創作中的重要性,因為中國的繪畫是以意境和寫實共同存在,從而構建出時空的變化和生命感的呈現。反觀鄺萬春的作品,有趣的是他擺脫了水墨和油畫各自的限制和拘束,把它們不論是技巧和創作中最好的狀態融合起來,例如水墨中淡色的混和、油畫和礦物顏料增加了層次上的點綴。並且透過顏色運用上的選取、水份豐富的顏料比例、多層的繪畫方式,把想像和現實的空間交疊,不多不少,所以觀賞他的作品會有一種舒心和平衡的感覺。 Read more -
ELLE Apr 2023 | The New Edge Of Art
Witness To My Life 藝術是人生的見證者 April 1, 2023 有口難言的情況相信不少人也遇過,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兩句話語就能簡單帶過,每個人也一直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香港藝術家張子軒修讀工商管理出生,此前的人生看似與藝術毫不關聯,但藝術的美好正正在於生活的微小細節中,每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時刻與感受都可以成為將來藝術的養分:「我創作的時候很多時都在整理自己的情感及思緒,我可能時而想突破某種困擾,時而想要退回到平靜的角落,畫面可能透露到一點端倪。然而,大多時候創作都不會為生活中的困擾到來任何答案,作品就像是這個過程的記錄。」 Read more -
Prestige Mar 2023 | The Art and Design Issue
Asia's Artists To Watch March 1, 2023 Cheung Tsz Hin Hong Kong artist Cheung Tsz Hin was born in 1987, studie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later... Read more
-
Wong Sze Wai: Stone Stealer | Culture+
EVENT DESCRIPTION December 1, 2022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is proud to present Stone Stealer , solo exhibition of Hong Kong artist Wong Sze Wai.... Read more -
Wong Sze Wai: Stone Stealer | MutualArt
December 1, 2022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is proud to present Stone Stealer, solo exhibition of Hong Kong artist Wong Sze Wai. Wong... Read more -
#畫廊展覽 ▪Stone Stealer▪黃詩慧個人展覽介紹 | Arlevard
November 18, 2022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將於將於2022年11月18日為香港藝術家黃詩慧舉辦個人展覽《Stone Stealer》,展出黃氏最新系列的繪畫作品。黃詩慧以探究記憶與意識的關係為命題,在畫布上拓展想像與被遺忘的交錯空間。黃氏受法國哲學家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 的《空間的詩學 (La Poétique de l'Espace)》所啟發,帶領觀者步入充滿個人意識的神秘領域,從而在自我精神意識上建立詩意般的私密棲息地。本展將於2022年11月18日下午5時至晚上8時開幕,藝術家將會出席開幕現場。本展覽展期至2022年12月17日。 黃詩慧畫中的佈局為家居角落、茅屋等私密地點,都是一些能讓觀者回歸自我意識的空間。黃氏回應了巴舍拉的理論,強調人易因感官刺激而將自身的幻想及經歷投射到物件和環境上。藝術家以畫布作為渠道,讓觀者進入記憶與想像交錯的深入之境。同時受古代壁畫及西方繪畫大師所啟發,她以礦物顏料、黏土等物料,一層又一層地塗畫在畫布上,極富有層次感。黏土乾掉後的痕跡彷如時空的縫隙,牽引著觀眾投入到另一個維度。 是次展覽的主角 - 置身於畫中的石像和雕塑 - 對黃氏而言是歷史的紀錄者,象徵了一個時代、文明的過去及轉變,亦同時承載著城市中的記憶。透過雕塑、石像開啓觀者與遙遠記憶連結的大門,神遊他方。此外,畫中的欄柵、窗框亦化作通道,讓室內的觀者能夠一探外在的世界,通往遼闊的想像空間。 ▪關於藝術家 #黃詩慧 1990年生於香港,現工作及居於香港。2020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藝術碩士。201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文學士。... Read more -
Wong Sze Wai Solo Exhibition: Stone Stealer | Hong Kong Art Gallery Association
November 17, 2022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is proud to present Stone Stealer, solo exhibition of Hong Kong artist Wong Sze Wai. Wong... Read more
-
Heart of Darkness | The Standard
October 21, 2022 Local artist Tang Kwong-san loves the night. His solo exhibition, Midnight Sun, shows the product of his creative process of... Read more -
不只是油畫 | Lifestyle Journal | Oct 14 2022
October 14, 2022 Read more -
903格 | 急急看:閃光燈下的樹木或樹人 | Hong Kong Toolbar
October 12, 2022 鄧廣燊的作品題材跟離散、移居、身份認同有關,結合繪畫、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在個展《熾夜》中,作品以油畫和素描為主,他把夜行香港時拍攝下的樹木和植物畫成油畫。在強烈的閃光燈下,影像過度曝光,令畫面極富戲劇效果。油畫畫框之外,拼合和人體有關的素描,令作品有多重意義,拓闊解讀空間。 「Midnight Sun 熾夜」詳情: 日期:即日至10月29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 10:00 - 18:30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Interview lin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1fnQwOi1U Read more -
Prestige Oct 2022 | BOULEVARD | Art
October 10, 2022 NATURE'S NATURE Until October 29 Curated by Jims Lam, Tang Kwong San's solo exhibition Midnight Sun is currently on... Read more
-
鄧廣燊 《熾夜》荒誕和混亂狀態中,流露出綿廷的抑鬱與哀傷|MINDLY.JOURNAL
September 20, 2022 「夜幕簇擁下,我朝著在樹林閃燈,尋找樹的反射。一株樹照亮並穿過黑暗。它讓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關-熾盛蓬勃、鬱鬱蔥蔥、或者乾脆是木頭著火。」 一場閃光燈與攝影的邂逅,將景象暴露在光線下,凝聚一線光投映進尋常物件的空間。空間的概念不僅是塑造生活體驗的基礎,它也被藝術家廣泛探索。從鄧廣燊的作品中,探索當今社會的荒誕和混亂狀態,表達人們在繁華都市中對自然的渴望,不僅僅是形式美的呈現。 作品中的場景在內心的掙扎中轉化,從而流露出綿廷的一種抑鬱與哀傷,並為反省和沉思開啟了通道。 藝術家經常在夜間使用閃光攝影作為創作過程的一部分。 暴露街道上隨處可見的物體,例如樹木和小動物,是將主體與黑暗區分開來的方法。 閃光轉瞬即逝,但在畫布上重新創建這些主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有助於他回到關於凝視黑夜的內在對話,這是直覺的,探討了與身分和記憶相關的空間是如何被表現出感知和想像,以及創造平衡願景的慾望。 此次展覽展出了部分新系列作品,是通過拼貼的創作方式呈現的具象繪畫。 他巧妙地將城市樹木和服裝交織在一起,並表現出人的姿態,用樹幹來表現人體。 將身體隱藏在偽裝之下的中心主題是對天然材料被還原為消費品的方式的強烈關注。 它描繪了這些經過加工的自然物件如何輕易地進入日常生活,並濃縮成都市人潛意識對自然的無限追求。 夜間的黑暗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的靈感之源,由是次展覽將其精髓無縫般體現在畫布上。以散亂的筆觸及暈染的色彩,避開了對於植物和物件的直接描繪。在作品中的物件和植物所安放的位置是雜亂無章的,然而在視覺表達上取用了一種井然有序的構圖,聚焦在漆黑中盆栽有着一種轉變、遷離及逝去往昔的意味。在於主體與構圖之間的視覺衝突,畫作中所衍生的是一種解脫後的抑鬱。 他是夜色中的流浪者,在城市中漫步,從最廣泛的物品中組裝他的藝術人物,受到生活中的外在環境因素而啟發,為一個本來是聒噪的空間帶來寧謐。這一種平靜並不是因為社會上再沒有紛爭而存在,而是一種人們無法逃離荒謬的沉寂,以營造一種寂靜的空間感覺,分別地表達出介乎於抑鬱與哀傷之間的無力感。從抑鬱與哀傷這兩種情況的關聯性激發作為展覽框架,一幅幅拼貼畫將城市樹木和服裝交織在一起,同時刻意捕捉中距離植物的片段,營造出一種既不是風景也不是靜物的獨特視角。通過樹幹形像地代表人體,它與延伸的「手」或手套的繪畫相連,偶爾畫在皮影戲中。 創造人偶的行為代表了藝術家的幻想,試圖賦予新的生命,不是賦予物品,而是賦予在藝術作品本身。 《熾夜》是一個微觀、大膽而有趣的展覽,戲玩各種主體的關聯性,吹動了何年何月的過往,使藝術家在創作中對光線的使用為所欲為,激發了觀眾與藝術家,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同時, 呼應著繪畫拼貼,以人身姿態出現的是一系列具像畫。以其混合媒體作品結合了攝影圖像、線條、現成物品和視頻,以及捕捉深夜街景等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其作品探索身份和記憶,並將相關的歷史元素重新解讀。藝術家年輕時,被風水大師告知,他的命運可能因缺乏火元素而短暫。 好在他的名字裡有個「燊」字,象形文字是由樹頂上的三道火組成的。 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展覽中的所有樹木似乎都被一種熾熱的夜晚所照亮。 鄧廣燊《熾夜》 日期... Read more -
除了天分 只有努力 | AM730
September 15, 2022 作者:張寶華 任何行業要成功都沒有捷徑,除了天分,就只有努力。當然運氣也相當重要,但運氣是計算不到的,所以也暫且不提。 香港年輕一輩藝術家,要數勤力的,鄧廣燊是數一數二。他早兩年才由香港藝術學院畢業,三十不到,是有一位很有潛力的新世代;他也是我畫廊開張時第一位合作的藝術家。年初Omicorn在香港核爆,他自己也不幸中了,但就是沒有停下來,一直在做畫,直到3月底,SC GALLERY 開張,廣燊跟馮孟忠的聯展「不正常狀態」就是在Omicorn 肆虐橫行時開show。 好的作品,一定會有棒場客。雖然疫症橫行,但是這次聯展反應甚好,幾乎所有作品賣光。半年過後,廣燊再有展覽,收到邀請,眼前一亮:他進步快到令人驚訝! 只是半年,不論構圖,技巧,用色和想法都進步神速。鄧廣燊是夜色中的流浪者,遊走於城市中,上一次的聯展,他有小部分作品以閃光燈拍攝,把反光的特殊效果以畫筆紀錄,今次他把這個技巧發揮光大。「夜幕簇擁下,我朝著在樹林閃燈,尋找樹的反射。一株樹照亮並穿過黑暗。它讓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關——熾盛蓬勃、鬱鬱蔥蔥、或者乾脆是木頭著火。」 這次廣燊的展覽名為「熾夜」,策展人JIMS說:舉世聞名畫《夜遊者》(Nighthawks)早在1942年由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所創作。此後數十年間,香港的霓虹招牌如「森美餐廳招牌」照亮夜空,亦伴隨著當代性的定義擴闊被納入博物館藏。也許是我們時代的一種依戀,又或是一盞明燈,某種美學在夜幕籠罩下自會現身。同樣地,「熾夜」是一個微觀、大膽而有趣的展覽,戲玩各種主體的關聯性,還有藝術家在創作中對光線的使用。 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開始畫夜遊者,因為在珍珠港之後,他深深地感受到籠罩着美國的愁雲慘霧,而他也把這種感覺融入這幅畫作裏。在餐廳外,城市的街都是空空如也的,在餐廳裏的3個人也沒有對話或看著其他人,但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畫作描繪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孤獨。 今日的香港,你同樣感受這份苦悶、孤獨嗎? (展覽:「熾夜」鄧廣燊個展、日期:15.9至29.10.2022、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Read more -
鄧廣燊: 熾夜|99 Art
September 12, 2022 (The original text is in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欣然呈献香港艺术家邓广燊的个人展览《炽夜》,由著名策展人林志恒策展。 邓氏常在夜间使用闪光灯摄影作为创作过程一部分。对他而言,把街上随处可见的寻常物件如树木和小动物暴露在光线下,是把主体从黑暗分离开来的方法。闪光只需一瞬,但在画布上重现这些主题则是漫长的过程。这样有助邓氏回归内心对话,有关凝视夜色,这是直觉的,以及他创造出平衡景象的欲望。此次展出的新一系列部分作品为透过拼贴的创作手法来呈现的具象画作。艺术家巧妙的将都市树木和衣物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身姿态,并藉由树干代表人体。邓氏把身躯隐藏于伪装之下作为核心主题,在把锐利目光投向天然物资以何种方式被简化成消费品。描绘出这些被加工后的天然物是如何轻易溜进日常生活中,且凝练为城市人对自然下意识的无穷追求。 本展将于2022年9月15日下午5时至晚上8时开幕,作品将在本画廊展至2022年10月29日。 艺术家及策展人将会出席开幕现场。 展览简介 在界定艺术的各种主体性时,夜间的黑暗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灵感之源,由艺术家邓广燊创作的展览《炽夜》,将其精髓无缝般体现在画布上。 「夜幕簇拥下,我朝着在树林闪灯,寻找树的反射。一株树照亮并穿过黑暗。它让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关-炽盛蓬勃、郁郁葱葱、或者干脆是木头着火。」 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举世闻名画《夜游者》(Nighthawks)早在 1942... Read more -
TANG KWONG SAN: ‘MIDNIGHT SUN’ AT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Art Martin Cid Magazine
September 7, 2022 Read more
-
藝術頭條 | 雅昌指數 | 月度(2022年5月)畫廊影響力榜單
June 17, 2022 導言: 「雅昌月度畫廊影響力榜單」是藝術頭條針對藝術收藏群體推出的專業權威性榜單報告。榜單覆蓋在中國地區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以月度為單位,觀察畫廊的個展及雙個展。基於藝術頭條調查、收集的詳細數據,從畫廊展覽的成本(學術、策展、推廣),以及收藏等多維度進行數據解析,為收藏家提供瞭解、進入藝術收藏的專業導航報告。 5 月「畫廊影響力榜單」分析: 2022 年 5 年,在新的一波疫情防控政策之下,社會面「靜止」成為新的常態。因此,本月的畫廊新展寥寥無幾。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地區,畫廊基本都處於暫時關閉狀態,許多原計劃在 5 月推出的展覽也因此延後推出。 受其影響,原計劃在本月開幕的 3 場北京藝博會:北京當代、 JINGART 藝覽北京、畫廊周北京。亦紛紛宣佈延期。 但在海外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 5 月份的藝術市場與展覽活動卻相當活躍。 5 月中旬,在紐約先後舉辦了... Read more -
Prestige Jun 2022 | AGENDA Art
June 14, 2022 Art Off-the-Cuff Works by Hong Kong artist Cheung Tsz Hin can be viewed in his solo exhibition, spinelessly planting, presented... Read more -
marie claire Jun 2022 DISCOVER column | Angela Yuen
June 1, 2022 資深藝術顧問 Vicent Wu專題: 本土藝術家 香港的優秀藝術家不勝其數,無論是創作內容還是創作語言擁有獨特個人風格,Vincent認為本土作品近年越發得到收藏家關注,一來是困於疫情,大家較少木金戈戈會出國旅行,二來是受益於M+博物館的開幕,從學術和社會熱話的層面上都吸引到更多關注。他特別聚焦推介四位具潛力的年輕藝術家。 阮家儀 Angela Yuen 「Angela一位融合工程技術 與雕塑裝置的香港藝術家,以舊式 塑膠物件及城市剪影作為她極具特 色的藝術語言。她的裝置藝術利用 從家庭式老店收集得來的髮廊捲髮 圈和文具等現成物品,堆砌出高高 低低的天際線,然後透過電動旋轉 的機械,配合五光十色的燈光,將 香港的城市剪影以動態形式,投射 到牆壁或展示空間,別富意味。裝 置所用的每件現成物品都是香港 1950、60年代製造業輝煌時期的... Read more -
LIFESTYLE ASIA | making waves: artist chan wai lap on hong kong pools and youtube swimming lessons
May 31, 2022 A finalist for the 2022 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 Chan Wai Lap is making waves as an up-and-coming artist in... Read more
-
LIFESTYLE ASIA | 10 must-see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this June
May 27, 2022 Hong Kong art month may be behind us, but the art doesn’t stop here. June marks another exciting month in... Read more -
【藝術】會展三大藝術展覽 亮點率先看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May 26, 2022 由於疫情關係,不少原定3月舉辦的大型藝術展延期至今個月舉辦,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於本周迎來三大藝術展會及拍賣,分別為巴塞爾藝術展(Art Basel)、Art Central及佳士得香港春季拍賣。現場展品多樣,觀者可親身感受、親眼欣賞各藝術大師、巨匠、世界藝術家,以及新晉藝術家的作品,藝術愛好者實不容錯過這些一年一度的藝術盛事。 佳士得匯聚大師巨匠之作 佳士得於是次春拍中,會呈獻一系列二十及二十一世紀國際藝術巨匠及藝壇新秀的傑作,橫跨多元化的藝術類別和藝術運動,超越時代和地域的限制,展品總估價逾14億港元。踏入預展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拍賣行攜手HomeArt呈獻的展覽 「Flesh and Soul: Bacon/Ghenie」,展覽破格地呈現法蘭西斯.培根和艾德里安.格尼兩位具象藝術大師逾15件精選作品,展品達到博物館級別。這不但是香港首個培根作品展,及亞洲首個格尼作品展,更是兩位藝術大師首個全球聯展。 Art Central雲集新銳藝術菁英 Art Central向來雲集新晉菁英,讓參觀者發掘藝術明日之星。今年展會新增展覽「香港製造」,網羅40位香港獨立藝術家和視像創作者共65件作品,他們均沒有畫廊代表,呈現橫跨繪畫、攝影、雕塑、版畫及裝置,透過視覺、聽覺、觸感等多重感官作品,構成視角多元的香港製造實況。 此外,現場設有多個展區,如詞彙源自粵劇的「過位」展區,意即多位演員在舞台間的走位。在展區內,參展藝廊可選擇突出參展藝術家及作品的並置或對話,或借用場地及布展策劃個展,因此展位展示的均是特別為展覽構思的策展概念。「異體」展區的意念源於在中文字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演變而成的異體字,該區專門展出大型的前衛裝置和空間藝術,是次回呈現6件因應場地特別設計的巨型裝置。去年初登場的「獨特」個人展覽展區將有12位新銳藝術家和知名大師的創作,如由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呈獻、本地藝術家黃詩慧的畫作,展示她受敦煌莫高窟的古代中國壁畫和東歐中世紀時期壁畫啟迪的繪畫,採用礦物顏料和細緻的塗抹筆觸,勾劃出懷舊的情調。(記者、部分圖片:Janice) Read more -
自小「絕緣」藝術大三跌入顔料堆 漏水天台中崛起的年輕畫家
May 12, 2022 香港教育界存在奇特的現象,不少父母為了讓子女精通百般武藝,安排子女從幼稚園起各科補習、琴棋書畫、運動科學。現年35歲的年輕畫家張子軒讀工商管理出身,大學三年級前與藝術幾乎「絕緣」,一個短期課程令他重新找到人生的志向,從此跌入顔料堆中打滾,不停畫、不停畫,從默默無聞到「窩囊地栽種」個人展覽,張子軒用自己的故事,完美地演繹人生不只是一場100米的比賽。 自小生活在邊境沙嶺,一個曾經需要禁區紙才能出入的荒山野嶺,沒有鬧市的紙醉金迷,只有寧靜的生活氣氛。張子軒直指自己是田野家的小孩,童年沒有玩具沒有電視,最大的娛樂是在郊野中通山跑,除了家人外,大自然是自己的玩伴,他在寧靜中習慣與植物共處,「我習慣在大自然中觀察、發呆、放空自己。」 10堂課改變人生的軌道 子軒的童年每天上學放學,他沒有興趣班,也從來沒有拿起支筆畫、畫、畫,印象中畫過的是臨摹《龍珠》中的人物。小學就讀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他謙稱自己成績普通,追問下才坦言媽媽輔導有方,每次考試名列前茅,中學入讀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自言成績只屬中游,不停做模擬試卷備戰會考,最後以28分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 直至大學三年級那年,他與同學報讀了香港藝術學院的短期課程,短短10堂課,讓他找回了自己藝術細胞。沒有藝術的基本功,他毅然選擇在大學四年級兼修藝術系,他形容那段時間常常逗留在系內與同學討論,無所不談到月上半空意猶未盡,漸漸找到自己的新路向。大學畢業後到書店打工兩年,他遇上人生首個伯樂,中大藝術系教授呂振光知道他想畫畫,主動替他寫推薦信到台灣攻讀碩士學位。 中途突然轉換人生軌道,子軒感激父母的開通及支持。從小學到大學,求學路上一帆風順,他再三強調自己出身基層家庭,但爸爸媽媽思想開通,「爸爸媽媽有被動收入可以養活自己,他們經常對我說想做就去做,不要有負擔,不要想家用問題!」他用打工的積蓄,在2012年起程到台灣升學,他指這段經歷改變了思維方式。 不停兼職換取畫畫的時間 畢業後回到香港,張子軒開始一邊兼職、一邊畫畫的日子。以兼職的微薄薪金支撐創作的信念,他與朋友合租過葵興工廈,後來搬到元朗的村屋,目的只是為了有個天台屋可以繼續創作,天台屋的環境相當惡劣,炎熱時酷熱無比,畫畫時汗流浹背;雨天時四周漏水,畫布顔料都被殃及。 打散工的日子從2014年持續了多年,子軒做過演唱會後台助理,更跟過團隊到過其他國家巡迴演出,MIRROR首次演唱會也有他的足跡;他接過大館的大型展覽裝拆工程,接觸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兼職的好處是多勞多得,每次接連工作數天後,可以賺取一筆費用支撐生活開支,以及買質量好點的顔料,其餘不用開工的時間全部留來畫畫,全心創作。 不停地畫畫畫,子軒坦言自己很「佛系」且信心也不足,「自己不停在磨。」他有參與聯展,也有將畫作放在朋友開設的店鋪寄賣,最初的兩幅畫作據稱是被香港著名歌手張敬軒收藏。直至去年被畫廊老闆Angela Li賞識受邀參展後,他的作品在中環舉行的UNSCEDULED聯展及Fine Art Asia備受關注。 子軒現時已搬離元朗天台屋,在火炭租新工廈開始全職創作的生涯,這個轉變對他來說,他只淡然地說終於可以購買最好的顔料去創作。從不停佛系地磨到擁有個人展覽,問及他當初的堅持,他稱「你要自己信,興趣是否變成職業是後話,因為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 子軒的創作承載他對時間、空間、人物、甚至氣味的記憶,以及與之相扣的思念。自小在郊區成長與大自然相處的經歷,他透過作品描繪出他對植物春榮冬枯的感知,藉着栽種寄語時間的流逝與生命之輕重,以及窩囊的內心如何與各種無解共處。多年來打散工的日子,特別是在演唱會後台的經歷,或許啓發了他對「光」的認知,他在最新的創作中更改變了建構畫面和呈現光影的光式,突破自己。 張子軒「窩囊地栽種」個人展覽於2022年5月12日下午5時至晚上8時開幕,展期至2022年6月25日。 記者:鄺嫻 Read more -
馮以力—在書法長河對岸回看過來的光景|島聚
April 15, 2022 (島聚專題評論)陳育強老師(以下我還是稱他陳生)在畫廊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最新油畫個展《天雨粟》(Sky Rains Grain)與漢字甚至書法有關,以油畫呈現,順理成章令人想到抽象主義一環。故陳生亦開門見山地說作品是包含這三個元素:書法、漢字、冷抽象。 退與進 「天雨粟」借用了古中國神話倉頡造字時出現的神蹟,直接地將創作的思考時間點倒後降落在人類剛發明文字之時,去想像那個甚麼書法、繪畫、甚至連「藝術」都未形成的節點。這與他退休不久後於2017年在巨年畫廊以IPAD書法及當代陶瓷為媒介、名為《不如重新開始》的個展有著相同命題:如果一種藝術媒介返回原初剛誕生之時,抹去歷史重頭再來——但同時間不摒棄累積至今的技術和知識——它會有甚麼可能性?而陳生為何要問這個問題?且看他2017年在牛棚一個中大藝術聯展中展出的水墨作品陳述中可能找到答案: 「把傳統藝術形式、物料和技巧看作現成物及以反應式技巧來對應,無可避免地必須和經年月累積但僵化了傳統技巧爭持角力,找回傳統發仞之時的活潑初心。」 這種「活潑初心」近乎梅洛龐蒂說塞尚「他畫的就像世界上沒有人以前畫過的一樣」,重點是那種藝術家獨有看事物的新鮮感。不過,這個問題如以書法代入,恐怕會比繪畫更難回答。因為書法吊詭之處是它建基於漢字,而文字必然是人造的符號。它不是在(至少有意圖忠實地)模擬一個能被經驗的客觀物理存在物,也沒有一個形而上的理型。它一旦存在本身就依附著某一種人為的審美傾向。因此,理論上繪畫還可以說如何用最直覺、最不被任何既定觀念等影響來畫畫,但就書寫漢字而言,當你一開始在學一個字怎樣寫,文化已經同時開始介入你的書寫。陳生自覺是一名現代主義者,崇尚藝術的純粹性。如果說「天雨粟」對應人類文明剛甦醒之時,這個展覽更針對的問題似乎是:書法能否脫離文化而獨立地為藝術而藝術? 這可能是書法藝術發展以來其中一種沉重的掙扎。文化之於書法,是賜它法力同時又劃下它的疆界、限制它自由的阿拉丁神燈。漢字由被發明到逐漸發展成為一門藝術叫作「書法」,形成一個獨立且堅固的自我完善系統,當中文化對其影響一直無遠弗屆:由文人到帝王支配了審美傾向、儒道釋的哲學框架、政權教化的工具、道德修養之彰顯、文學的支撐,到由清末及現代觸及了國家民族象徵的身份認同之功能等。既然如此,與其撼動以至推倒整個文化,我們能否試從書法長河的對岸回望,可能更能清楚看到它的全貌?陳生自言亦受後現代的精神影響,思考如何在一個完整的世界裡帶入一些負托邦(dystopian)的想法,意即在系統內尋找一些沒有那麼完整但具有個性的東西。這或許能在一個龐大文化中找到些隙縫然後從中發現一些新光景。 書與畫 陳生正是從物料、工具性而盡量排除了文化性來切入繪畫和書法——利用「西方」的塑膠彩、畫筆、畫布相對於「東方」的墨、毛筆、宣紙。誇張地說,是工具而不是文化定義了藝術媒介包括書法的本質和範圍,因為工具的極限就是人類活動(以至其所帶來之經驗)的極限。它是不能違反物理定律的:正如你要去某個地方,你選擇坐車去,你不能硬要那架車下水去;但如你改乘船,便可以行水路了,但就同時放棄了陸路——更換工具就令經驗也改變了,而當你水陸兩路的交通工具也試過,你認知的世界便具有兩者的經驗。同樣地,以油畫來「畫字」,透過反省兩套工具迴異的物理性,一方面質疑對一套工具定義出來的藝術媒介(在此是書法)的固有認知,另一方面以另一套工具的特性(油畫)來打開前者(書法)新的可能性。 我所指質疑書法的定義是本質上的,不是傳統筆法章法、個人素養要求等旁枝末節。這包括: 書寫性(calligraphic),關乎到一次性、不可重複、不可修改、偶然等性質,代表著一種不可逆的時間線性,這與紙筆墨這個組合能高度敏感地反映身體(主要是手)狀態的微妙變化有莫大關係。 極簡的抽象性。書法本身可被視為一種以「減法」方式來看事物,所謂「囊括萬殊,裁成一相」(出自唐張懷瓘《書議》),「裁」正正就是藝術創作上的減法。意思即是書法本身就是將外界可視形象中一切可能捨棄的——包括形體、色彩、質地等——都被捨棄(邱振中語),只剩下的經書家心手眼提煉淨化後的線條或符號而組成之極度抽象形式。使用紙和墨不是因為它們是黑白色,而是無視顏色。 我們一直以來寫字、寫書法,都是基於以上相當堅實的基礎進行。書法本作為一個自足的世界也就是按照以上的規則運行,衍生整套系統的種種規範以協助作出審美判斷。但相對以上,油畫具有從本質上相反的特性。比如說陳生今次展覽的作品《拭擦心塵》,本是《心經》「書法」,但油畫不用一筆過、一次性或不可逆,「寫」完一個字可以重複地新一層蓋過上一層顏料,又或可以在畫布上刮走顏料以減法來做出新的痕跡,這些方法都是筆墨在物理上不能做到。這正是在塑造新的「寫字」經驗:時間不再是只線性向前,而是可以不斷又前進又倒後,甚至出現不同時間線的相疊。當打破了時間的線性單方向後,剩低是造形和對它的感受。這與佛家多視時間為空(幻覺)的觀念亦類近,故以《心經》作為文字內容是絕配。又例如,塑膠彩顏料的性質不能做到紙和墨滲化效果,畫筆也無能力像毛筆般順滑地又有變化地一筆過連續拖行一條線,但用在作品《磨鏡》來訴說著那個因磨鏡片為生因而長期吸入玻璃粉塵而死的理性主義哲學家史賓諾沙,那種艱澀、厚重得來又有點迷幻的傷痕,非常貼切。 如果視魏晉為(狹義的)書法藝術的起點,亦接受晉人書法是傳統認知裡近膜拜式的書法最高殿堂,那當時藝術與非藝術(日常生活,例如寫尺牘)之間的界線相當模糊的;但對於這種曖昧、不分明不但不被後人(文人)排斥,反而更成為後來書畫家的畢生追求,甚至可以說差不多所有重要的書畫理論最終也指向這點:「無意於佳乃佳」也好,自然、率性、即興、不經意、不刻意、不造作、不自知……也好,最接近這種狀態就是沒有意識在「做藝術」而只是在「日常書寫」,所以在文人眼中「匠」是貶義。這也深受道家和禪宗思想影響,如現代書論家盧輔聖曾說:「當書寫成為純粹的書法時,澄懷味道或技進乎道的幸運,便與之無緣了。」亦因此,為了更有機會達到這種境界,使用的工具必然是最少、最方便,而那種行為——寫字——亦必然是最直接、最不多加修飾、最簡煉,除了線條沒有其他,如硬要從藝術角度看可以說出來的效果很統一、完整、自然。但相反地,陳生的《藏》、《機》、《邀》和《隨》幾張色彩較豐富的油畫,他指出他很自覺地採用了一些繪畫的文法和語言,刻意地將它們看成現成物。畫上去的方法不是統一的畫法,而是傾向用拼貼的方式,將不同的技巧拼貼在畫上,任由它們之間的差異產生無定向的關係。但最能體現混合媒介的拼貼精神反而是他在運用眾多不同繪畫技巧之同時,竟有意無意地保留了部分書寫漢字的習慣甚或法則(比如跟隨「正統」筆順的一次性書寫),例如《覺》的「儿」、《隨》的「辶」、《風遠》等,這些字或筆劃結構又不是完全「畫」而是「寫」出來。我想起這也不是陳生的第一次試驗,之前他有幅叫《大風起》的書法作品,也是不同技巧和物料應用在同一作品上:在紙皮上先以石膏粉底料打底,再上墨,最後用黃色塑膠彩;好些地方因上了不墨,用篆刻概念以刀代筆完成字的筆劃。 相對於書法對顏色的排除,明顯地《天雨粟》的作品披上像神話般的絢爛色彩,讓我聯想到《九歌》般的鬼神世界,但同時具有像現代城市獨有如燈光、電力、金屬般的殘影。這可能來自傳統上油畫布是不能像宣紙般留白,而要用顏料填滿;那當思考怎樣填滿的時候,便是在思考線條和空間的關係。原本書法的「知白守黑」深受道家思想影響,「有」與「無」相生;但現在本應是文字結構之中以及字與字之間的虛位再不是虛、白、無或空,而是全皆是充實的「有」。例如作品《之》、《光》和《上下》,原本構成漢字的線條分界出來的空間現在全由色塊補上,反過來是先由空間組合一起時的相互邊界才構成那個「字」。這或許更能逼使人去理解「筆跡者界也」、「計白當黑」等古老書論,正如清代惲南田指出「今人用心,在有筆墨處;古人用心,在無筆墨處。倘能於筆墨不到處,觀古人用心,庶幾擬議神明,進乎技已」。... Read more
-
畫字人・陳育強 | 徜徉書法與漢字美學間 | 圖文:黃子翔 | 東週刊
April 13, 2022 (星島日報報道) 若非陳育強解畫,觀者在他的個展《天雨粟》所看到的,可能只是一幅幅抽象構圖,未必想到這些作品,原來以書法藝術、漢字美學取經。「我把漢字看成一幅畫,讓筆劃和組成部分解構又拆解,然後以西洋畫的繪畫方式處理畫面。」有時是追求合理視覺布局的冷抽象,有時是以充滿動感與情緒的書法替代熱抽象,他的想法不斷替換,形成宛如抽象畫又似拼貼畫的有趣場景。 文:黃子翔 圖:黃子翔、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藝術家提供 「我不會以書法 家自居,你可以叫我書法藝術家。」從主人公的視點看漢字,看得見田園、湖泊、天際,甚至經文,寬廣得就像宇宙,既中西混雜,也介乎具象與抽象之間,無邊無際,自由徜徉。 陳育強自十二歲開始寫書法,198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及後在美國密歇根州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一直專攻混合媒介創作,並於1989年開始在中大藝術系任教藝術課程,2016年退休後,重拾書法藝術的興趣,原因跟年紀漸長有關。「不想再做頗費氣力的混合媒介創作,也想善用時間。」甚麼是自己才能做得好的?思前想後,他摸到了從現代藝術過渡至當代藝術之間那一塊,也就是把西方繪畫傳統,與中國書法傳統連接起來,「寫書法的大有人在,我更想從書法傳統加以發展。」他於2017年辦了一個iPad書法展,「我想從書法傳統走出來,不想完全甩掉。那是一個起點。」 以書法藝術介入當代藝術的創作者,並不多見,較著名的有內地的徐冰,香港也有徐沛之等等,「較少藝術家涉獵的原因,是很容易便跌進書法傳統,還是用毛筆、宣紙的話,想像力便局限了,難以用另一個角度審視漢字,而漢字的魅力,是箇中的結構和意思,這些都是藝術家較少觸碰的素材。」陳育強坦言,自己在創作之初,找不到太多參考,「不知怎樣做才叫合理、正確。」但寫着畫着,他漸漸走出自己的路,「甚至覺得空間很大。」 在《天雨粟》展出的《覺》,約一年多前成畫,是這個系列中較早期的創作,就如其名,他彷彿覺悟出這種獨門的畫字法則。「那些交叉讓我想到辮子,我索性畫一條辮子出來。」「目」則如一堆烏白斑駁的雲捲,最底的「丿」和「乚」則見筆劃。有趣的是,他處理畫面時,不依漢字的原本筆順,哪個部分有想法就先畫出來,他再一次強調:「我是畫字,不是寫字。」 另一幅較早期作品《斷續繼碎》,讓「繼」和「斷」混為一談。他把「幺」畫成扭毛巾似的狀態,濃墨糾纏,畫面右方的「斤」字形則清晰可見。「繼」和「斷」的字意剛好相反,以不同畫法把兩字湊作一起,形成一熱一冷對比,也甚玩味。《上下》跟《斷續繼碎》異曲同工,畫面藏着「上」「下」二字,以一劃作地平綫也成分割綫,上有雲塊下有泥田,好一幅冷抽象風景畫。 《秘》、《之》同以冷抽象的繪畫方法處理,《秘》左右部分挨擠依傍,畫面清晰不難看穿;《之》的一劃一斜,成了冷峻的幾何分割綫,陳育強把筆劃最後那條尾巴畫成晚湖,意境出來了,「『之』字很有趣,在圖形上很特別,而在字義上沒有具體內容,是『Empty』的。」他笑說,選來作畫的漢字,不是自己特別鍾愛或對自己有特殊意義,更是直覺而為,「把字看得久,畫面自然浮現。」 意境無窮 《拭擦心塵》是一幅雙聯畫,他這次畫的是《心經》,通過加與減、顯露與收藏的方法作畫。他說,《心經》的主旨,也就是超脫煩惱的方法,是離開世俗,所以他不停把「不」、「無」、「空」等字畫進去,畫面亦見「心」、「集」、「一切」等等,他亦把一些不需要的字詞抹掉,有些又留下一點點痕迹,觀者看畫時,猶如找彩蛋一樣。 《光》似是一堵伸出尖銳鐵枝的橙色的牆,既簡約也燦爛。《心》是我其中一幅很喜歡的作品,畫面如一片混濁晦暗的夜幕,亮了三點捉摸不定的燈火,照出一彎迷霧裏的物象,意境無窮。 陳育強於《天雨粟》交出十九幅作品,當中西洋畫和漢字的成分較重,書法元素較少,不乏流露禪味與機鋒,類似的書法藝術作品固然不多,但他提到中西文化自有許多參考指涉之處,於西洋畫、漢字、書法之間互為轉化,他覺得很好玩、很有挑戰性。 這次展覽,儼如打開了一個議題,他坦言會繼續「畫字」下去,甚至開拓更多可能性,「或者實驗一下,文字在看得見與看不見、明與不明白之間,可以走多遠。」 《天雨粟》... Read more -
退休後重訪年輕 陳育強個展《天雨粟》:創作熱情需被看見
April 12, 2022 「本來我租studio是想用來hea的,但歎下歎走就走了一些不太歎的東西出來。」藝術家陳育強打趣道,他口中那些「不太歎的東西」就包括他最近正在舉辦的展覽「天雨粟」中,一系列糅合中國書法與西方繪畫的作品。 「離斷」與「繼續」之間的空間 《淮南子.本經訓》中提到:「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指倉頡造字後,上天擔心人類有了文字會不事生產,於是從天降下榖物;鬼怪怕人類有了思想會不懼鬼神,於是在晚上哭泣。陳育強借用這個典故作為展覽的題目,重新把漢字拆解、想像、繪畫成畫。 「我並不是正統地使用文字,而是將文字變成一種視覺語言。」陳育強說,漢字由象形文字而來,具有圖畫性質,他這輯畫作將漢字回歸作畫,只是字義已經消失在一層蓋過一蓋的塑膠彩中。「漢字的結構對我而言未必是一幅畫,而是建築,好像搭棚一般,分成很多不同的空間、區塊。」 觀眾不能以一般理解漢字的思維去理解「天雨粟」的作品,《覺》你以為是「覺悟」、「覺察」,但陳育強會說他覺得「覺」上的兩個「乂」是一條鬢辮。「有時我對一個字有興趣,是對字的造型有興趣,而不是字義。」 例如《斷續繼碎》中,陳育強把代表「繼續」的「繼」與「離斷」的「斷」放在一起,這兩個相反意思的字分享一個相同的部件「㡭」。「你問我為何把這兩個反義詞放在一起,我也不知道,可能『繼』和『斷』就是我這幾年的感受。」陳育強把「糸」想像成一條被人扭擰的濕水毛巾﹐「繼」字有五條毛巾,扭扭扭扭扭,「是一個痙攣的狀態」,然後有一把刀,冰冷地斬下來,那就是「斷」。以藝術角度分析,「斷」字的「斤」部,陳育強用了一種冷抽象的處理方式,即是一種以幾何圖形、線條作為構圖的藝術形式,予人一種冷靜、理性的感覺。 陳育強是次展覽的三大元素為漢字、書法及冷抽象,把偏向熱抽象(即較帶有強烈個人情感的藝術形式)的書法以冷抽象的方式處理,是冷與熱、理性與感性的結合。例如作品《之》,陳育強以三條直線畫成「之」字,他把最底下的一橫想像成晚上平靜的湖,湖上有一面銀月,那就是「之」上的一點。脫離字義,這是「之」字給他的想像。 看見創作中的熱氣 陳育強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教了27年書,2016年提休,其後復出去香港藝術學院當了三年校長,如今真正放下教鞭,在火炭租了一間800呎的工作室,投入全職創作的生活。他把長方形的工作室分兩邊,一邊畫中國水墨畫、寫書法,是黑白的;另一邊畫西洋畫,是彩色的。一邊做累了就去另一邊,遊走在兩個世界,像雲,由白天走到黑夜再走到白天。 「這其實很反映我的性格,我總是想把一些極端的事物折衷、融和。」他的工作室也好,「天雨粟」的作品也好,都是在折衷中西、冷熱、新舊。這與他30年的教育生涯脫不了關係。他說教學因為要面對眾多學生、解決各種不同的問題,只能取最大的認受性、中庸、平衡,「要放下一些對藝術的執著」,不斷折衷。退休後他才學習放下這種教學模式,按他的說法是去「全情地自私」,他不再追求平衡,而是追求天秤平衡前搖晃的那幾下,那是創作的過程與熱情。 「天雨粟」的作品有很多其實仍在搖晃。陳育強在《拭擦心塵》裡抄寫《心經》經文,然後用塑膠彩遮蓋、抹走、再遮蓋,只隱約露出「空」、「不」、「一切」、「般若」、「集」等字詞,這個加加減減的動作沒有停止的一天,因此《拭擦心塵》也能視作一幅不會完成的畫作。「很多人覺得未完成的部分於我而言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你才看到畫家的動作、熱情,」他雙眼發亮,「如果大家來畫廊看展覽,我希望他們看到我studio的熱氣。」就好像大家去大排檔吃乾炒牛河能吃出鑊氣一樣。 變回學生投入創作 「我好珍惜這段創作的時間,我人生有大半時間去教人做創作,但我自己全職做創作其實很短時間。我需要這個時間,否則我想我的人生會有缺陷。」正式投入創作,他發現比想像中還要花力氣,「我要把以前的教學模式排除,把那些『標準地好』的『標準』移走,但移走是需要力氣。」這幾年,他嘗試與過去的部分自己截斷,繼續在創作中尋找自己。 人生有了一定的歷練,陳育強當然具備分析怎樣才是一個好作品的能力,甚至手中握著幾道撚手小菜,但他也會懷疑自己:「就算我做了一件我很欣賞的作品,也會疑惑別人是否也會覺得好?但我不表達出來的話就永遠不會知道,所以我要畫出來、表達出來,我想這也是一個自我實踐的過程。」退休後的陳育強變回一個學生,從創作中找到熱情與活力,可以自私地快樂,進入一種自我陶醉的狀態。 陳育強剛帶我們進入他的工作室,便從櫃中取出一瓶紅酒,播放美國爵士歌手Cassandra Wilson的專輯《Coming Forth by Day》,呷一口酒,隨音樂搖擺,使人想起他的畫作《上下》:上面有團雲,地下有塊田,上下中間連著一條地平線。他就這樣浮遊在天地之間。 「陳育強:天雨粟」展覽... Read more -
"Character driven" by On Our Radar | Mabel Lui | Post Magazin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April 3, 2022 With a name derived from an old tale, “Sky Rains Grain” is a new series of paintings by Kurt Chan... Read more -
Artsing Around today with Andrew Dembina | Saadia Usmani on Radio 3 RTHK
March 24, 2022 Artsing Around today with Andrew Dembina. Sky Rains Grain exhibition by Hong Kong artist Kurt Chan Check out the pics... Read more
-
The Culturist 文化者 · 【#訪談】由畫字到寫畫 —— 陳育強的「像形文字」
March 21, 2022 「畫字是把一個字在一個空間裏不斷修正,重複寫許多遍……我的書法以點和線為主,在畫字時,也是在處理建築的問題。」 —— 陳育強 . 走進荷里活道Angela Li畫廊,玻璃門上「天雨粟」三隻字映入眼簾,那是藝術家陳育強最新個展的展題。「天雨粟」取自《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倉頡造字」的故事,天神怕人類有文字後舞文弄墨不事生產,所以天降穀物,以濟世人肌荒。如今是疫下大家同樣不事生產,到超市盲搶也未必有所得,不如舞文弄墨去。陳育強銳意探索文字與藝術的抽象關係,近廿幅新作都蘊藏漢字書法與抽象的元素,有時代感與生命力。 . 畫中藏字 西畫東意 . 中西合璧,一直是香港人的身份特徵。去年陳育強展過自己的水墨和書法,今次展「埋藏」書法的油畫,游走於中西界別,以西畫「翻譯」東方書法、以書法的線條結構創作油畫,打破中國書法非黑即白的格局,冷熱抽象並存,crossover得不亦樂乎。 . 「和其他門類藝術比較起來,繪畫的確未能有效地對應現實世界,但它自成體系自我完善,卻又可能是最純粹的藝術形式。」陳育強某天在臉書,盡訴心中情。中大藝術系畢業後到美國進修,之後在中大教授西方藝術近卅年,但從小寫書法和畫水墨,結果這位退休教授展開人生新階段,便以「西畫中譯、畫字寫畫」作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而他位於火炭的工作室也劏成兩半,一半中一半西。 . 趙無極以古代甲骨文入抽象畫,創作出「甲骨文時期」;徐冰以漢字顛覆英文,創作了無人能懂的《天書》及文盲也能讀的《地書》;董陽孜大器磅礡的書法騰飛於紙上成抽象墨色。陳育強幅幅畫中蘊藏漢字,讓人在抽象中猜謎,以藝術探究文字如何同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和交流的工具,用線條、構圖及色彩說故事。抽象虛蕪當中,又見一種擺脫不了的字形與字義之約束,觀畫猶如在玩一場視覺與知性衝擊的遊戲。 . 游走形意之間 斷續繼碎 . 眼前一張雙聯抽象畫《拭擦心塵... Read more -
Hong Kong Artists to Watch: Fatina Kong | By Sandra Kwong Features Editor 15 Mar 2022 | Prestige
March 15, 2022 In a firmament sparkling with creativity, what would normally have been the colossal task of identifying artistic stars worth observing... Read more -
【903格】急急看:寫畫畫字
March 10, 2022 藝術家陳育強,在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二十七年,2016年榮休後,復出在香港藝術學院擔任校長三年,學生均對他的混合媒介課堂印象深刻難忘。退休後的他投入創作,笑稱自己是「新晉藝術家」。這位新晉藝術家不斷挑戰自己,把裝置藝術、混合媒介的意念放入畫框、放上畫布,更重拾書法,混合油畫技巧,在畫布上寫畫、畫字。 圖片2:陳育強「天雨粟」個展—「拭擦心塵」 在畫布上寫上《心經》用顏料掩蓋,復始,重複以上三個步驟,最後只露出《心經》中重要的字:不/無/般若/一切/空等等。 圖片3:陳育強「天雨粟」個展—「斷續繼碎」 作品把兩個字集合起來,一個是「繼」字 另一個是「斷」字 ,出現在這兩個字之間最多的是「系」邊。當創作的時候,出現的意象就好像扭毛巾一樣,有一種強力的感覺。 圖片4:陳育強「天雨粟」個展—「磨鏡」(左) /「覺」(右) 「覺」的創作概念還原中國造字的方法,但現在是已有字,從字中激發創作。分拆覺字,上半節「爻」這個部份令陳育強想起好像一條又一條的辮鬢在一起。 「天雨粟」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至4月26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18:30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香港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Read more -
人們窮盡一生的力氣置身於光明之中,徹底地隔絕與黑暗之間的關係
林靖風-夢囈之上|Diva Channel|經濟通 March 1, 2022 近年以繪畫作為主要創作媒介的香港藝術家陳育強,於上環畫廊「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舉辦以「天雨粟」為主題的個人展覽。其中所展出的一系列結合書法、字詞及圖像的畫作,分別取材自「淮南子.本經訓」裏,所形容的中國神話故事「倉頡造字」:「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意指人類在成功造字之後,上天懼怕他們會因而荒廢勞動,所以從天降下了榖物,免於發生饑荒。陳育強探索文字與藝術之間的抽象關係,為觀賞者開闢一個以圖像方式來詮釋文字的空間。 形象與意義 畫作裏所涵蘊的文字都是以中文為主要的象徵符號,譬如展覽中的「斷續繼碎」(Connection)、「覺」(Enlightenment)及「此」(Here)等的作品。若是不諳中文的人到來觀賞,或許會錯失瞭解當中意象的機會。然而陳育強在作品中的視覺元素亦作出考量,讓本身没有中文基礎的觀賞者,也可以欣賞畫作中的線條、構圖及色彩。其中以桃紅及豆綠為主色調的作品「磨鏡」(Polishing the Mirror),出現了一個英文名字「Spinoza」。從標題的命名可以分析到,作品是以理性主義哲學家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作為創作主題。斯賓諾莎除了寫作以外,亦以磨鏡片為生。他因為長期吸入玻璃粉塵,最後因為罹患肺結核而逝世。 斯賓諾莎曾在「科學方法理論要錄」(Fragments of a Theory of Scientific Method)論述:「我所指的是知識上的肯定──言語的肯定在於意義上都無關重要;由於語言本質上的不足,即使對方能夠明確地理解言語上的內容,當中真正想要傳遞的意義,早已在表達的時候流失。」(I mean intellectual affirmation—it matters... Read more
-
江玉儀、鄺萬春勾勒回憶的風景,畫作喚起新舊交織的土地情感!
January 18, 2022 Read more -
8 must-see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this January 2022
January 14, 2022 Read more -
Hong Kong Art School Alumni, 回憶的後花園:建構情感場域的真實形式, Nov 2020
November 21, 2021 今期的展覽,取名為《回憶的後花園》,帶有一種半私密的性質:那是一個只為居停主人所擁有,然而也是其向外界呈示審美與心靈寄託的地方。作品是畫家自願敞開、公諸於世的某部份,但對於觀眾來說,走進去,要非畫家願意現身說法,也許永遠都不得要領。只是畫廊方面利用分為上下兩段的地型,把涉及建構心境場域的作品佈置在下層,上層則陳列著類似於盆玩清供、入微梳理的畫作,或者仍使人隱隱意會到,在你我之間,同步著一種在出入居遊中,經遇人物盈縮的節奏共感。 張家愉的《誰在耳邊輕聲安慰》(2020)以聯屏方式,記錄一朵菊花盛放與趨向枯萎的形態。絹面經反覆掃染所形成的墨色,營造了一種深沉,甚至接近幽暗的背景,也使菊花本身素淨清雅的色調成為當中寧謐、神秘的光源。 從構圖論,她藉分割畫面而呈現出菊花不同觀照角度的企圖,結成了生滅替迭的時態組合。集中於刻劃單一圖像的手法,在寫實的要求下,反映的是張家愉貼近物象、理解物態的細膩感受,但佈滿整個畫面的箔點與裱褙形式,卻又使一切耳語呢喃都靜止在平面上,從而加深了與觀眾的距離感。 其次,菊花的寓意、狀態和所置身的環境,無疑蘊含了其對傳統花鳥畫如何回應當代問題的探索:生與死、生與死的貼近或遙遠、貼近或遙遠的無常和無力。這種層層堆疊的進路,可能就在她把染底大刷來往敷設與描繪菊花繁密多瓣的造型中,暗示了透過傳統媒介,對處身於當下的逆(疫)境時,面對外在的倏忽邃爾所追尋的內在平衡。 因此作品上的矛盾——對菊花圖像的精緻勾勒和畫作展示形式的氣氛營造——或者不經意地流露了張家愉在創作中隨物境世相榮枯倏忽而起伏流溢的情緒,以及工筆講求控制、不著一字的含蓄傳統,兩者間趨於和解的微妙融合。 對技巧與內容的探討,在檢視鄧廣燊的作品時,可能同樣適用。鉛筆往往是畫家起稿的基本工具,鄧廣燊利用鉛芯筆一直掃描填深的操作,堅硬易脆且屬於消耗性的媒材與紙張日積月累地往來摩擦的觸感,顯示了從廣泛模糊的影像到細密濃厚地呈現物體肌理的過程。 而在《照片,洋燭》(2020)中,畫家描繪了一組由金屬器盎、舊照片和蠟燭所組成、帶有祭祀味道的圖像。但那並非張揚的禮儀秩序,反之,從圖中物象的擺放方式而言,氣質更接近私人的思念。傳統庭園多由女性主導,也是幼童成長的場所,從展覽的角度觀看,另一件相關的作品《最愛是你,彩色蠟燭》(2020),似乎就印證了鄧的作品是一次發生在院落中,暗示出畫家對天倫無法言喻而又需要迫切地抒發的記錄。 媒介與圖像的關係,宛如當中的蠟跡,是經能量轉化後的狀態:石墨黝黑沉重的質量,含蓄地烘托出一片默然不語、蘊釀於內在的留白部份。這反映出畫家對待過去的取向。處於蠟燭下的照片,尤似問訊攝影和繪畫間,有關寫實的意義。重新以迫真的繪畫風格,把幾乎可以取代繪畫的媒介沉澱於作品中,叩問記憶留傳的方式與形相本身含有的力量。 香建峰的創作,帶有一種攝影感——他釋放的,是一個充滿負片情調的空間。近年,他讓這空間佔據了畫面的每個角落,取消了經常使用的、充滿想像力的動物圖像和具筆墨感的背景。在《神秘花園》(2017)裡,只有石块的圖式彷彿尚保留著皺筆的輪廓,一切形象,由班駁色彩所營建,漸漸從真實舞台中化為虛空的物質;從輪廓線流出的仿水痕效果,進一步侵蝕了可被清晰交代的邊界。 而無論是《神秘花園》的門,抑或《儲存風景》(2018)中無法完全框起整株植物的錯視感線條,都為畫家營構的時空添加了人工和干涉的意義。花園與城市化、消費—收藏模式密不可分。從香氏昔日帶有筆墨感的作品而言,庭園可能是一個更準確的用語——那是模擬自然、精心梳理以移造化的場所。混淆自然風景與園林建構的區隔,一直是香建峰過往所著意表達的主題。惟這兩件作品也是其試圖擺脫敘事性而以形式直接引發思考的實驗。特別是《儲存風景》,他就透過刪除畫面上不必要細節的手法進行創作。不過,縱使他並未刻意把形式與圖像的內涵勾連,但命名上,兩件作品之間可以互換對接的詞組仍曲折地反映了香氏一些有關記憶的觀念:需要一點點地存放收藏,但容量卻極為有限,被刪除掉的事物,可能是自主的選擇,也可能僅是因環境演變而導致的自然沙汰。 惟兩幅畫作跟現實形成反差的色調,依稀是並未完成的一格記錄;處於轉化過程中的境地,是一片停在負片階段而無法被準確估算的玄墟。在面對確實無誤的悵然若失前,一段尚未定形的徘徊巡逡,突破了理性的體積限制,如此,借繪畫一筆一劃的時間體驗,香氏開啟了一個深邃感性的次元。 當估量這是一個被隱喻和象徵圍繞的展覽時,實際情況卻是形式和媒材同時佔據了顯著的位置。整個展覽,有著偶然地流露出種種靈巧的倒錯的化學作用。例如幾位畫家所使用的主要媒介,就從鉛筆、水墨這些水質和礦物顏料,到膏狀的丙烯以至油彩。集中使用前兩者的畫家,圖像處理的策略以及敘事,都傾向於寫實確鑿,而當畫家越使用接近於凝固的質感的媒材創作,其作品的視覺效果卻越發不確定。 所以筆者把鄺萬春的作品,作為放到最後介紹的總結。鄺萬春這次展出的畫作,依舊佈滿了種種傳統文化符號,不過這些富含象徵性的物象,只是共同拼貼出一個虛實交映的空間;他向來擅用油彩,是次亦觸及水墨、水彩等多種不同質感的顏料,但架接出的亦不過是一段濃郁難辨的語言。如在《黃岑嶺與唐樓長廊—明式黃昏》(2020)中,處於長廊部份的投影機以底部呈半透明的格扇門為幕,於是空間的硬性區隔變得薄如蟬翼,旁邊的另一道門更完全打開,使人看到投影機的光束,通過室內升起的爐煙,間接把臘梅影像映射在花梨木櫃上。而後方的百寶櫃,豎著古琴、湖石,亦顯示出一切依然被安置得恰如其分,但堆砌出的情境,卻只是形成典雅內歛的情調和整體格局的客觀零件。 換言之,相對於構建關係,雖然萬春擷取了種種代表傳統文化精神的物象,然而他的創作動機可能要比筆者設想的遠為單純。正如他筆下的水向來氤氳空濛,曾使人想過,那是否更具隱喻性的「瀟湘」。在此作中,水就只盛載了一個長輩對家族脈絡所延伸出的期望:下方的水,是由其祖母所開鑿的池塘,可能兼具產業功能。庭園往往由家族女性把持,而家族年幼成員對園林的記憶,往往與她們的養育有關。某些庭園繪畫,當中鉅細靡遺的勾描,正正反映了畫家對這些記憶的關注——作為男性成員,即使書房的生活記憶或苦不堪言,但在外地工作闖蕩的時候,所懷抱以至所根源的,始終還是這段幼承庭訓的時光。這表現在鄺把現時居住的唐樓廊道糅合於故鄉的池塘與大宅之間,且通過一個向投影機走近、手持清香的男子,使空床懸垂下來的乾花束、清香升起的煙縷,以及故鄉廳堂中的爐煙,依次凝聚成一道虛無的平行線的情境上:畫家藉煙香縹緲,建立起不即不離的感知,繼而說明畫作之內,存在著一個處於瞬間卻又綿恆逶拖、古今夾疊的宇宙。 似乎對於這次所展出的畫家來說,平面的紙上空間,提供了讓他們回復信心以應對外在世界的憩息之所。如鄺萬春的《盆景—果與花茶(二)》(2020),玻璃杯上栽著造型虬蟠的枝幹,臘梅零落點綴其間,在引人深思箇中意蘊之際,便每每發現符碼的不完整,從而構建了只可觀賞而不可卒讀的純美感形式。最後,不論是對個人情緒的治癒,還是對環境的保有,這次的幾件畫作,都讓人領略到一種類似於母親的陰柔憐惜,使已逝的回憶,成為畫家在變幻搖蕩的時空推移中,一個可以折返棲居、幽眇無限的丘壑。 按:文中有關園林的論點,主要參考自高居翰(Jame Cahill)、黃曉、劉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書于2020年11月20日,23日定稿 文:Louis Cheung... Read more -
Sing Tao Daily,敞開心扉 回憶後花園,November 2020
November 21, 2021 每個人都有一個回憶的後花園,卻不是人人都願意敞開心扉,輕易讓人進內探訪。四位香港藝術家——張家愉、香建峰、鄺萬春、鄧廣燊,現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共同築起《回憶的後花園》,以自身經驗和回憶,通過繪畫和裝置作品,展開各自對過去與現在、生與死、階段與周期的意識探索和討論。 設計背景出身的香建峰,擅長運用顏色及獨特的構圖,帶出他想表達的訊息,近年一直圍繞大自然、生命與城市的平衡及衝突進行探討,本次展出的《神秘花園》和《儲存風景》,通過冷色調的創作,帶領觀者進入畫家內心的未知國度。 鄺萬春的超現實畫作,重疊昔日人物風光與當下生活情境,有一種懷舊親切的情感,巧妙地利用我們對事物既有的時間與空間記憶,將不同年代的主體,放在同一張畫布上,營造出玩味卻又帶出一絲鄉愁的視覺觀感。 鄧廣燊的單色畫作,是對時間流逝的緬懷。他將不同時期收集的物件,戲劇化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作品的主角,如燃燒中的蠟燭、濕水的黑白照片,把自己對這些物品獨有的情懷和回憶,寄託在藝術之中。 張家愉是本年度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藝術獎」得主,獲獎作品《誰在耳邊輕聲安慰》,是一幅相連的水墨設色絹本,作品以中國文人畫四君子「梅蘭菊竹」中的「菊」為主體,以當代水墨的形式呈現,探索大自然中生命的周期和「美」。 《回憶的後花園》 日期:即日(11月21日)至12月14日(一) 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am至6:30pm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網頁:www.cbal.com.hk Read more
-
The Standard|The future is now
July 23, 2021 While we are slowly recovering from the pandemic, our day-to-day lives are still strange, to say the least. Gone are... Read more -
Another Day: Hong Kong Artists Respond to Life Under Pandemic, Zolima City Mag, 2020
July 13, 2021 Read more -
Tatler|10 Must-See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In July 2021
July 6, 2021 July’s must-visit Hong Kong art exhibitions transcend the boundary of time to explore identities and cities in the past, present... Read more -
Galleries Gal Art in Hong Kong|Exhibition “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 2”
June 24, 2021 Have you ever pretended that you are absolutely not embarrassed and don’t feel awkward at all in the changing room... Read more
-
星島日報副刊|私隱共享 寂寞更衣室
June 5, 2021 香港藝術家陳惠立個人展覽《寂寞更衣室2》,把個人私密空間融入公開的展廳,由空間錯配延伸至對社會文化與個人私隱的探討,此展覽將展出陳惠立最近一年的新作品,作品媒介橫跨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不同領域。 陳惠立的泳池系列可追朔至2016年,由紐約個人展覽《I Say Marco, You Say Polo》,到伊斯坦堡個人展覽《I Cannot Wait for Three Months》,他的作品一直在探討公共空間、人性及自己內心與不同城市的關係。他獨愛游泳池,喜歡泳池作為公共空間在社會文化中的獨特性,他指出,無論身處世界何地,游泳池都是都市中讓人卸下「外殼」的歇腳點。 他於2020年在大館創作大型裝置作品《I Will Always be on Your Side》後,便開始計畫此次個人項目──將藝術博覽會中的室內展位改造成為更衣室。本次展覽《寂寞更衣室2》正是藝術家回應在疫情期間被封鎖的游泳池,「已經超過一年沒有人使用更衣室了,相信它也應該很寂寞,很想有人陪吧!」 陳惠立的作品細膩而不失玩味,展覽中除了有我們熟悉的儲物櫃、淋浴間等,還有陳惠立最新的畫作和裝置作品。通過對公眾游泳池的研究,陳惠立的作品探討更衣室與大眾之間的關係,展開一系列對公共空間和私隱的討論。在游泳池中,更衣室作為唯一及最私密的地方,用家都以他們赤裸的身體去使用其設施,縱使他們只作短暫停留,但足以促成一個讓陌生人共享自身私隱的空間,「就像我們初次約會一般緊張而神秘。」... Read more -
MARTIN CID MAGAZINE|“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 2”
May 29, 2021 After the huge success of his solo project, Chan Wai Lap has recreated 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 2 at... Read more -
Ri Galerie|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
May 27, 2021 The Lonesome Changing Room (寂寞更衣室) is the solo exhibition by the Hong Kong local artist Chan Wai-lap, which is the... Read more -
六位年青藝術家共敘 心中「夢工場」
January 3, 2021 Read more
-
Sing Tao Daily,敞開心扉 回憶後花園,November 2020
November 21, 2020 每個人都有一個回憶的後花園,卻不是人人都願意敞開心扉,輕易讓人進內探訪。四位香港藝術家——張家愉、香建峰、鄺萬春、鄧廣燊,現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共同築起《回憶的後花園》,以自身經驗和回憶,通過繪畫和裝置作品,展開各自對過去與現在、生與死、階段與周期的意識探索和討論。 設計背景出身的香建峰,擅長運用顏色及獨特的構圖,帶出他想表達的訊息,近年一直圍繞大自然、生命與城市的平衡及衝突進行探討,本次展出的《神秘花園》和《儲存風景》,通過冷色調的創作,帶領觀者進入畫家內心的未知國度。 鄺萬春的超現實畫作,重疊昔日人物風光與當下生活情境,有一種懷舊親切的情感,巧妙地利用我們對事物既有的時間與空間記憶,將不同年代的主體,放在同一張畫布上,營造出玩味卻又帶出一絲鄉愁的視覺觀感。 鄧廣燊的單色畫作,是對時間流逝的緬懷。他將不同時期收集的物件,戲劇化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作品的主角,如燃燒中的蠟燭、濕水的黑白照片,把自己對這些物品獨有的情懷和回憶,寄託在藝術之中。 張家愉是本年度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藝術獎」得主,獲獎作品《誰在耳邊輕聲安慰》,是一幅相連的水墨設色絹本,作品以中國文人畫四君子「梅蘭菊竹」中的「菊」為主體,以當代水墨的形式呈現,探索大自然中生命的周期和「美」。 《回憶的後花園》 日期:即日(11月21日)至12月14日(一) 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am至6:30pm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網頁:www.cbal.com.hk Read more -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革筆的命 滴墨印畫,November 2019
November 19, 2019 Read more -
The Art Life|Paper Man: A Profile of Li Hongbo
August 22, 2017 As a little boy in rural Jilin Province, in China’s far north-east –– closer to North Korea and Russia than...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