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香港,炎熱如常。雖受颱風「韋帕」影響,給香港帶來颶風暴雨,天文台 亦發出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但一年一度的香港書展,依然如火如荼,維港的 美好更添書卷馨香。這場作爲展示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樞紐魅力的城中文化盛宴, 也讓市井的煙火升騰爲文明對話的載體,拉開了一場創意與文化交流的溫暖圖景。 幾個月前,萬衆矚目的啟德體育園正式開幕。這處坐落於昔日赫赫有名的啟德機 場北停機坪舊址上的大型綜合體育及藝文場館,是香港近年來體育與文化發展的一項 重大基礎設施。園區內設有可容納五萬名觀衆的啟德主場館,亦有可容納一萬名觀衆 的啟德體藝館;同時設立了啟德青年運動場,開放予公衆使用。除設有多元化的世界 級體育場館、運動場地和表演活動設施外,園內還有海內外藝術家創作的主題性藝術 作品,既將「啟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連繫起來,也爲香港的體育、娛樂和休閒園區 注入新活力。本期的主題就聚焦啟德體育園以「啟德百感」爲靈感的公共藝術策劃,帶 領讀者探索園內的雕塑、壁畫及裝置藝術,感受啟德園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 而在依山而建的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內,亦有許多低調樸實的建築,屹立其中的大 學文物館背後就藏有不少巧思。1971 年正式開幕的文物館,是香港首座專爲展覽文物 而建的博物館建築。其舊館舍沿襲傳承嶺南文化風範,將展廳設於中國文化研究院的 池塘後方,以呼應古代四合院於庭院深處供奉傳家珍寶的傳統。適逢早前文物館新翼 羅桂祥閣與及利孝和陸雁群伉儷展覽廳落成啟用,本刊邀請到姚進莊館長撰寫〈形隨 機能〉,向讀者介紹這一方玲瓏天地從設計到落成的掌故,同時回溯大學博物館職能的 演變。相信憑藉深厚的策展經驗和日益豐富的館藏,未來這座新晉的文藝地標將不僅 爲對藝術史有興趣的觀衆提供資源,亦能引起更多大衆對藝術品的共鳴。 今期還有多篇文物館研究員的高文佳作,由鄧民亮副館長執筆的〈解密尤求〉抉奧 闡幽,爲觀衆揭秘誌慶特展「浮世清音」中首次來港的上海博物館藏《漢宮春曉圖》卷; 透過名家賞析、汲古藏珍了解更多大航海時代〈瓷匯東西〉的文化與工藝交流史,抑或 從森羅萬象的廣琺瑯之上一睹〈中國人眼中的西洋人物〉面貌,亦可在〈延承風雅〉的 新近入藏書畫選介中一窺堂奧。還有即將展出的清末廣州西關小畫舫齋黃氏家族珍藏, 乃文物館邇來獲捐贈文物之大宗,值得期待。 無論是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技藝,還是當代藝術家先鋒前衛的探索,藝術始終是 人類想象力最自由的表達,承載着對美和未知永恆的追尋。這個夏天,熱浪依舊在空 中盤旋,但今夜不妨在香江駐足、抬眸,感受這熾熱與靜謐交織的夜晚,與古今藝術 家們開啟一場天馬行空的想象。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