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莫名: 群展 2023

2023年8月17日 - 9月5日

這幾年社會處於特殊的狀態,面對著種種不明朗的變動。當人存在於莫明的環境,難免產生一點迷茫不安,這種思緒亦會透過藝術作品反映出來。今屆畢業的藝術系學生踫上疫情,大部份時間未能正常上課及創作,作品均或多或少滲透出一種活在異世的疑惑。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特別於817日至95日舉辦存在莫明》(Being Something)展覽,邀請八位今屆畢業的年輕藝術家,展出他們探索各種存在狀態的作品。參展藝術家包括陳鑫洁、池田穗、蔡雅思、李錦青、凌慧珊、黃凱晴、楊仟仟及翁松江,透過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抒發對周遭事物的另類想像。

翁松江的油畫以虛幻荒野反思時間的流逝,往往只留下一片蒼涼;李錦描繪家鄉剛被拆卸的毛澤東時代劇院,為歷史留下註腳;池田穗的油混沌繪畫了一張坐落在古蹟廢墟中的充氣救生椅,仿似見證著文明更替的荒誕混沌;陳鑫洁的油畫滯留則以停滯在樹上的風箏比喻被遺棄的物件與生命,投射藝術家近年的心靈狀態。

 

亦有藝術家嘗試借物件透視世界。凌慧珊的油畫透視以一個潛鏡表達半浮半沉的人生狀態,並通過透明眼罩尋找在這時代中的位置;蔡雅的陶瓷浮雕作品利用繽紛色彩承載對未來的探索,以汽車作為主角朝著未明????進;黃凱晴則透過繪畫洗手盆的潔淨純粹,從混沌中重拾專注;楊仟仟以日常物組成玩具雕塑,希望能為生活增添童真與歡樂。

參展作品一定程度上反映當下的時代色彩及藝術家的獨特視野,亦顯露了他們積極創作表達自我的努力。

 

陳鑫洁 2023年於香港中文大學取得藝術文學士,主要創作媒介為繪畫。陳氏的創作靈感來自她對生活的個人感受,作品以她對物件和環境所產生的特殊情感作為創作藍本,通過對記憶中的圖像碎片進行重組及拼湊,配合其輕重並重與虛幻的構圖,呈現陳氏既含糊又赤裸的心理空間和自身狀態。她的畫作建立起一種共同的情感記憶,觀者可以通過畫作去體驗陳氏的行走路程,感受她對城市和自然環境的個人感受和聯繫。

池田穗 (b.2001,香港)。作品大多呈現「異地茫然感」,把象徵和事物錯置在同一空間,描述一些不協調、突兀和曖昧的原始人性、生命和意識之間的紐帶,召喚觀者以迥異視角和思考路線選擇理解或不理解身處的環境,反觀內心最隱秘之處。

 

 蔡雅思 (b.2001) 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取得視覺藝術文學士學位,期間曾赴韓國中央大學交流。蔡氏近來專注陶藝,其創作亦涉獵版畫、西畫及攝影。她醉心於探索不同媒介並嘗試打破各媒介的傳統包袱和限制。

李錦青 (b.1998),2023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主修藝術。於童年時,在深港兩地來回及居住以繪畫景象訴說自身經歷,從家庭到家族,透過作品回應上一輩遺留下來的傷痕。作品以玩味及超現實的方式,探索身分認同,藉此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觀。過往作品涵蓋繪畫、攝影、裝置及人造景觀,並於2023年獲得嘉圖藝術創作獎。

 

凌慧珊2023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專注於當代社會議題,創作探討人類、自然與文化的複雜關係,以及身體與城市的連繫。她的繪畫透過象徵與隱表達對問題的思考。她的作品詩意且婉轉,通常繪畫物件及風景,以運用象徵意涵表達情感,提供對社會和政治議題的獨特見解。通過轉化符號和結合物品,她的作品為觀眾留下想像空間和開放式解讀。

 

黃凱晴 (b.1997)2022年在香港藝術學院取得藝術文學士。在學期間主修繪畫,既習傳統媒介,也涉獵概念性的實踐。她對格式與系統尤感興趣,創作圍繞人造物,通過拆解其組成,發掘當中製造者與使用者注入的意念,側面書寫人類的認知行為。她的作品取材自平凡日常,始於一時的抽離恍神。她期望透過創作,反思日常中潛藏的規律。

 

楊仟仟 (b.2000,香港)專注於繪本及插畫創作,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士2023畢業,並於本科畢業展取得視覺藝術創作獎,代表當届畢業生作品首三佳作之一。她早期取得第三屆香港傑出學生藝術家獎(art-at-all2019),並於學生藝術家聯展首次展出她的藝術作品。其後多次參與不同藝術展,如《典亞藝博》(國際藝展有限公司,2020),牛棚藝術村展《不好意思,我要退出群島呀》(星之碎片,2023)。

翁松江b.2000,香港)畢業於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藝術文學士(與香港藝術學院合辦),主修繪畫。翁氏的畫作多是以虛構城市景觀,盛載荒野的意象。零丁破落的符號性物件,被遺留於人去樓空的場景,整個氣壓似是訴說著過去,又似是醖釀著未來。在有情與無思之間,欲語無言,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