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嗎?》八十後當代藝術家聯展邀請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南韓、新加坡、菲律賓的十位新晉藝術家齊集香港,透過藝術創作反映他們對生活的不同見解,利用各種媒材如繪畫、觀念攝影、錄像及裝置,發表他們的當代藝術語言,坦率地分享情感,交流經驗,折射在全球化及城市化發展中,他們所遇到不同的社會及個人問題,用藝術闡述生命及生存的價值,期望觀眾聽到八十後的種種所思與所想。
Bob Dylan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民權運動熱潮期間,曾為當時的年輕人寫了一首歌《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歌詞有以下一段:
Come mothers and fathers throughout the land,
And don't criticize what you can't understand,
Your sons and your daughters are beyond your command,
Your old road is rapidly agin'.
Please get out of the new one if you can't lend your hand,
For 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
(原文翻譯)
來自各地的父母親,
不要批評你們所不瞭解的,
你們的兒子和女兒已不再受你們掌控,
你們那時的舊路已在急速的衰老。
在這個轉變的時代,
如果你們不能伸手相助,便請離開這條新的道路。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今,這個「轉變」不知不覺間在亞洲地區演進,四、五十年間的變化,從北京天安門廣場到香港立法會門前、東京到台北,至馬尼拉到曼谷;身為戰後嬰兒潮後二代,思想及價值觀跟父母輩很不同,他們已懂得對大資本家的貪婪與當權政府的欺壓說「不!」。厭倦看到自己的城市或鄉鎮在發展過程中淪為大企業的生財工具;厭倦看到自己的文化傳統一次又一次被推土機夷平,自然環境或具有集體回憶意義的懷舊景觀被破壞,同時自己在社會的「身份」也在逐漸地「褪色」……
因著香港「反高鐵」事件而一度高踞全港網上搜尋器熱門搜尋榜首位的「八十後」熱潮,隨著立法會拍板通過撥款動議與被傳媒標籤為「八十後代表」的陳巧文登上娛樂周刊封面後,坊間的議論稍有緩和之勢,然而這三個字背後所包含的深層意義,卻依然值得社會各方深究。
「八十後」一詞源自中國大陸的「八零後」,本來只是用以形容1980年至1989年間出生的人,不致於成為一個社會話題,但在十年前還是小孩的這群人,在這數年間已經不知不覺長大了,成為社會上一支不能忽視的生力軍。關於他們的話題日多,而他們與前數代的人相比下又顯得那麼與別不同,在社會與傳媒的渲染下,「八十後」由一個名詞漸次轉為一個標籤,甚至成為了「激進、漫無計劃、不能承受壓力、溝通能力差」等負面思想的代名詞。然而,這樣標籤「八十後」是否有「一竹篙打一船人」之嫌?還是我們應該抱持一個開放的態度,更廣闊的視野,置身在自己領域的同時,將目光放遠,綜觀不同地區與「八十後」有關的社會現象,重新審視及探討這新生代與社會的關係和影響?
沿着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藝術空間遊走中環荷里活道,途經文武廟、中區警署建築群、穿梭具香港地道特色的舊唐樓群、然後是華洋匯集的蘇豪區與蘭桂坊,觀眾將在短短十數分鐘的路程中沉澱思潮,客觀地審視城市發展與個人、社會文化及未來下一代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