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ill a-Life: 策展人陳瑞琦

2025年5月8日 - 6月7日

序 

物件的質感,重量,從眼睛經過腦袋輸送到掌心。盛開的花、半滿的水瓶、高低不平的燭台⋯⋯我嘗試把滿桌子的物件重整。每拿起一件物件,它便對着我說出一個故事或引言。他們看似平凡,但日復日的存在卻見證着無數時刻;並引伸至不同隱喻。展覽Still a-Life 的六位藝術家,就像生活中擦身而過,但又充滿獨特性的靜物。展覽化成虛構的桌面,拼湊起各人與物,組成一個屬於現在的靜物演繹。

 

第一章 靜物細說時代 –鄭淑宜

: 我希望在今次的靜物作品中,帶來與香港價值,回憶有關之物。如不同年代香港物品及香港圖表。作品主要由物品和製作方法出發。

: 圖表令我想起傳統靜物畫中的地球儀,代表着一個資訊系統。把訊息變成符號。藝術家對舊物的選擇及傳統工藝手法,也像一種抒解系統,橋接了香港過去與現在。

 

第二章 在靜物角度看生活何濼聰

: 我想去說出一個界線和交匯點,看到與看不到、真與假、認知與模糊之間。就好像看進玻璃樽中,那種介乎表面和內面透出來的影像。

: 我們往往用主觀角度去看物件的表面用途,如果以不同切入點細看物件的內在,看到的會是多層次的真相。

 

 

第三章 現實與虛幻之間發展的故事江俊雅

: 靜物畫是一種描述靜止狀態的影像,傳統是在室內,乖乖放物件於枱上的繪畫,我想把傳統在室內的靜物搬到室外,在靜止的城市空間中把奇怪物件組合。

: 靜物畫可以有著無盡的故事劇情,當中帶着一半的實物,一半的幻想。一半的主導,一半的開放。是通過時間結合作者與觀者的共同創造。

 

第四章觸碰畫面邊界去探索具象中的抽象意象– 劉詩敏

:我把靜物畫看作是混合媒介的觀察練習。從畫面的週邊開始去摸索物件的界線同時,創作過程讓我覺得我在改變物件的量詞。這些物件被選為靜物畫的描繪對象時,在畫面上延伸成物件帶來的想像。

: 物件的缐條勾劃出作者的意象。利用繪畫方式去表達具象中的抽象概念。淡化物件的個別性、認知及界線。平面與立體的聯想也一拼共存。 

 

第五章 靜物一定是真實存在?– 梁嘉賢

: 作品的內容是關於許願和變身的工具,藉着讓這些虛構出來的東西在「靜物畫」出現,使它們恍惚真實存在。

: 由虛擬到呈現,作品挑戰我們對「物」是否真實存在的重要性,雖說現實中從未接觸過這些魔幻物件,但他們一直在我們幻想世界及不同媒介出現。我們追求的是物質本身?還是物件的意念?

 

第六章 動態的靜物李敬儀

: 作品透過收集及回億物件,例如蛋糕、橙、牛奶。我想以具象表達浪漫化純真。我的靜物雖無生命,卻充滿動力,展現出無形之物的波動。

: 畫作把靜物與活動連結。靜與動的對立關係同時出現。呈現如何透過平凡物品作為情感的輸送鏈 。並由實物引伸至看不到的情緒、社會及人生議題。

 

後記

藝術家在Still a-Life中成為小說家,他們的靜物並不是物件,而是在重新編寫「物」的劇情。這裏的物不是被排列,而是像證據般等待被發現,帶着安靜的戲劇性與哲理。藝術家構思着重的不是傳統靜物畫的美學考量或表象,而是物件帶出框架背後的文化反思與實驗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