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我仍依稀記起的花園》探討的是「既視感」(Déjà vu)記憶以及自我認知之間複雜情感的徘徊。「既視感」指的是似曾相識的感覺,在科學的角度上是因腦部處理錯誤,將眼前訊息錯誤地當作成或判斷為「記憶當中的畫面」的結果。靈感來自於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定律,張氏日以繼夜地觀察工作室外盆栽的成長與枯萎,使得他腦海裏產生了對於經歷和想像的混淆:「雖然我總是看著它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無法真正記住它們的狀況和形狀。我跟它們雖然如此親密,卻又沒有能力描述它們。」游走在想像和真實的花園之間,藝術家透過繪畫植物及空盆從而自我肯定回憶的真確性。張氏畫筆下的枯木與空盆纏繞著喜興的燈飾,在寂靜的郊野亦散發著微弱的光芒懷抱著希望。
藝術家張子軒在新界的郊野長大,他繽紛的畫作是對回憶的堆砌。在藝術家的童年,鄉野間不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的風景,但這些景象隨著成長以及城鎮發展漸漸地只能淡化成爲回憶。作品裏無數個畫面透過小童的側面和背面帶領著我們進入藝術家的内心世界,透過細膩的片段表達他對兒時無憂無慮生活的向往。張氏形容繪畫的過程是對自己最親密的了解,藝術家每一幅畫作都仿如寫給自己的情書,又如一面鏡子,將自己對回憶的魂牽夢縈透過層層的油彩一絲不掛地描繪在觀衆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