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art of Darkness | The Standard
October 21, 2022Local artist Tang Kwong-san loves the night. His solo exhibition, Midnight Sun, shows the product of his creative process of using the camera flash at...Read more -
不只是油畫 | Lifestyle Journal | Oct 14 2022
October 14, 2022 Read more -
903格 | 急急看:閃光燈下的樹木或樹人 | Hong Kong Toolbar
October 12, 2022鄧廣燊的作品題材跟離散、移居、身份認同有關,結合繪畫、錄像、裝置等不同媒介。在個展《熾夜》中,作品以油畫和素描為主,他把夜行香港時拍攝下的樹木和植物畫成油畫。在強烈的閃光燈下,影像過度曝光,令畫面極富戲劇效果。油畫畫框之外,拼合和人體有關的素描,令作品有多重意義,拓闊解讀空間。 「Midnight Sun 熾夜」詳情: 日期:即日至10月29日 時間:星期一至六 10:00 - 18:30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Interview lin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F1fnQwOi1URead more -
Prestige Oct 2022 | BOULEVARD | Art
October 10, 2022NATURE'S NATURE Until October 29 Curated by Jims Lam, Tang Kwong San's solo exhibition Midnight Sun is currently on display at Contemporary by Angela...Read more
-
鄧廣燊 《熾夜》荒誕和混亂狀態中,流露出綿廷的抑鬱與哀傷|MINDLY.JOURNAL
September 20, 2022「夜幕簇擁下,我朝著在樹林閃燈,尋找樹的反射。一株樹照亮並穿過黑暗。它讓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關-熾盛蓬勃、鬱鬱蔥蔥、或者乾脆是木頭著火。」 一場閃光燈與攝影的邂逅,將景象暴露在光線下,凝聚一線光投映進尋常物件的空間。空間的概念不僅是塑造生活體驗的基礎,它也被藝術家廣泛探索。從鄧廣燊的作品中,探索當今社會的荒誕和混亂狀態,表達人們在繁華都市中對自然的渴望,不僅僅是形式美的呈現。 作品中的場景在內心的掙扎中轉化,從而流露出綿廷的一種抑鬱與哀傷,並為反省和沉思開啟了通道。 藝術家經常在夜間使用閃光攝影作為創作過程的一部分。 暴露街道上隨處可見的物體,例如樹木和小動物,是將主體與黑暗區分開來的方法。 閃光轉瞬即逝,但在畫布上重新創建這些主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有助於他回到關於凝視黑夜的內在對話,這是直覺的,探討了與身分和記憶相關的空間是如何被表現出感知和想像,以及創造平衡願景的慾望。 此次展覽展出了部分新系列作品,是通過拼貼的創作方式呈現的具象繪畫。 他巧妙地將城市樹木和服裝交織在一起,並表現出人的姿態,用樹幹來表現人體。 將身體隱藏在偽裝之下的中心主題是對天然材料被還原為消費品的方式的強烈關注。 它描繪了這些經過加工的自然物件如何輕易地進入日常生活,並濃縮成都市人潛意識對自然的無限追求。 夜間的黑暗是一種具有歷史性的靈感之源,由是次展覽將其精髓無縫般體現在畫布上。以散亂的筆觸及暈染的色彩,避開了對於植物和物件的直接描繪。在作品中的物件和植物所安放的位置是雜亂無章的,然而在視覺表達上取用了一種井然有序的構圖,聚焦在漆黑中盆栽有着一種轉變、遷離及逝去往昔的意味。在於主體與構圖之間的視覺衝突,畫作中所衍生的是一種解脫後的抑鬱。 他是夜色中的流浪者,在城市中漫步,從最廣泛的物品中組裝他的藝術人物,受到生活中的外在環境因素而啟發,為一個本來是聒噪的空間帶來寧謐。這一種平靜並不是因為社會上再沒有紛爭而存在,而是一種人們無法逃離荒謬的沉寂,以營造一種寂靜的空間感覺,分別地表達出介乎於抑鬱與哀傷之間的無力感。從抑鬱與哀傷這兩種情況的關聯性激發作為展覽框架,一幅幅拼貼畫將城市樹木和服裝交織在一起,同時刻意捕捉中距離植物的片段,營造出一種既不是風景也不是靜物的獨特視角。通過樹幹形像地代表人體,它與延伸的「手」或手套的繪畫相連,偶爾畫在皮影戲中。 創造人偶的行為代表了藝術家的幻想,試圖賦予新的生命,不是賦予物品,而是賦予在藝術作品本身。 《熾夜》是一個微觀、大膽而有趣的展覽,戲玩各種主體的關聯性,吹動了何年何月的過往,使藝術家在創作中對光線的使用為所欲為,激發了觀眾與藝術家,過去與現在之間的對話。同時, 呼應著繪畫拼貼,以人身姿態出現的是一系列具像畫。以其混合媒體作品結合了攝影圖像、線條、現成物品和視頻,以及捕捉深夜街景等元素融入其中,通過其作品探索身份和記憶,並將相關的歷史元素重新解讀。藝術家年輕時,被風水大師告知,他的命運可能因缺乏火元素而短暫。 好在他的名字裡有個「燊」字,象形文字是由樹頂上的三道火組成的。 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什麼展覽中的所有樹木似乎都被一種熾熱的夜晚所照亮。 鄧廣燊《熾夜》 日期 : 9月15日 至10月29日 地點 :...Read more -
除了天分 只有努力 | AM730
September 15, 2022作者:張寶華 任何行業要成功都沒有捷徑,除了天分,就只有努力。當然運氣也相當重要,但運氣是計算不到的,所以也暫且不提。 香港年輕一輩藝術家,要數勤力的,鄧廣燊是數一數二。他早兩年才由香港藝術學院畢業,三十不到,是有一位很有潛力的新世代;他也是我畫廊開張時第一位合作的藝術家。年初Omicorn在香港核爆,他自己也不幸中了,但就是沒有停下來,一直在做畫,直到3月底,SC GALLERY 開張,廣燊跟馮孟忠的聯展「不正常狀態」就是在Omicorn 肆虐橫行時開show。 好的作品,一定會有棒場客。雖然疫症橫行,但是這次聯展反應甚好,幾乎所有作品賣光。半年過後,廣燊再有展覽,收到邀請,眼前一亮:他進步快到令人驚訝! 只是半年,不論構圖,技巧,用色和想法都進步神速。鄧廣燊是夜色中的流浪者,遊走於城市中,上一次的聯展,他有小部分作品以閃光燈拍攝,把反光的特殊效果以畫筆紀錄,今次他把這個技巧發揮光大。「夜幕簇擁下,我朝著在樹林閃燈,尋找樹的反射。一株樹照亮並穿過黑暗。它讓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關——熾盛蓬勃、鬱鬱蔥蔥、或者乾脆是木頭著火。」 這次廣燊的展覽名為「熾夜」,策展人JIMS說:舉世聞名畫《夜遊者》(Nighthawks)早在1942年由美國藝術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所創作。此後數十年間,香港的霓虹招牌如「森美餐廳招牌」照亮夜空,亦伴隨著當代性的定義擴闊被納入博物館藏。也許是我們時代的一種依戀,又或是一盞明燈,某種美學在夜幕籠罩下自會現身。同樣地,「熾夜」是一個微觀、大膽而有趣的展覽,戲玩各種主體的關聯性,還有藝術家在創作中對光線的使用。 霍普在珍珠港事件後不久就開始畫夜遊者,因為在珍珠港之後,他深深地感受到籠罩着美國的愁雲慘霧,而他也把這種感覺融入這幅畫作裏。在餐廳外,城市的街都是空空如也的,在餐廳裏的3個人也沒有對話或看著其他人,但都在自己的世界中迷失了。畫作描繪了現代城市生活的苦悶、孤獨。 今日的香港,你同樣感受這份苦悶、孤獨嗎? (展覽:「熾夜」鄧廣燊個展、日期:15.9至29.10.2022、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Read more -
鄧廣燊: 熾夜|99 Art
September 12, 2022(The original text is in simplified Chinese)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欣然呈献香港艺术家邓广燊的个人展览《炽夜》,由著名策展人林志恒策展。 邓氏常在夜间使用闪光灯摄影作为创作过程一部分。对他而言,把街上随处可见的寻常物件如树木和小动物暴露在光线下,是把主体从黑暗分离开来的方法。闪光只需一瞬,但在画布上重现这些主题则是漫长的过程。这样有助邓氏回归内心对话,有关凝视夜色,这是直觉的,以及他创造出平衡景象的欲望。此次展出的新一系列部分作品为透过拼贴的创作手法来呈现的具象画作。艺术家巧妙的将都市树木和衣物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人身姿态,并藉由树干代表人体。邓氏把身躯隐藏于伪装之下作为核心主题,在把锐利目光投向天然物资以何种方式被简化成消费品。描绘出这些被加工后的天然物是如何轻易溜进日常生活中,且凝练为城市人对自然下意识的无穷追求。 本展将于2022年9月15日下午5时至晚上8时开幕,作品将在本画廊展至2022年10月29日。 艺术家及策展人将会出席开幕现场。 展览简介 在界定艺术的各种主体性时,夜间的黑暗是一种具有历史性的灵感之源,由艺术家邓广燊创作的展览《炽夜》,将其精髓无缝般体现在画布上。 「夜幕簇拥下,我朝着在树林闪灯,寻找树的反射。一株树照亮并穿过黑暗。它让我想起我的身份,和我的名字「燊」有关-炽盛蓬勃、郁郁葱葱、或者干脆是木头着火。」 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举世闻名画《夜游者》(Nighthawks)早在 1942 年由美国艺术家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所创作。此后数十年间,香港的霓虹招牌如「森美餐厅招牌」照亮夜空,亦伴随着当代性的定义扩阔被纳入博物馆藏。也许是我们时代的一种依恋,又或是一盏明灯,某种美学在夜幕笼罩下自会现身。同样地,《炽夜》是一个微观、大胆而有趣的展览,戏玩各种主体的关联性还有艺术家在创作中对光线的使用。 邓广燊是夜色中的流浪者,游走于城市中,利用最广泛的物件组装他的艺术人偶。作为展览框架,用绘画做成的拼贴将都市树木和衣物交织在一起。邓氏特意捕捉中距离下的植物节录,创造出既非风景,亦非静物画的独特视角。藉由树干比喻般代表人体,它与延伸的「手」亦即手套画作相连,偶尔以影子戏绘成。创造人偶的行径代表艺术家的幻想,他试图将新生命,并非赐予物件,而是赋予对艺术本身的呈现。 呼应着绘画拼贴,同时以人身姿态出现的是一系列具像画。艺术家把人们暴露于强烈闪光,并把他们隐身于带植物图案的织物下。意象虽然充满玩味,邓氏透过把身躯隐藏于伪装下,以锐利目光投向自然世界的元素如何被简化成消费品,且轻易溜进日常生活中,是城市人对自然下意识的无穷追求。 邓氏常在夜间使用闪光灯摄影作为创作过程一部分。对他而言,把街上随处可见的寻常物件如树木和小动物暴露在光线下,是把主体从黑暗分离开来的方法。闪光只需一瞬,但在画布上重现这些主题则是漫⻑的过程。这样有助邓氏回归内心对话,有关凝视夜色,这是直觉的,以及他创造出平衡景象的欲望,则需花费多周完成。...Read more -
TANG KWONG SAN: ‘MIDNIGHT SUN’ AT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Art Martin Cid Magazine
September 7, 2022 Read more
-
Hong Kong Art School Alumni, 回憶的後花園:建構情感場域的真實形式, Nov 2020
November 21, 2021今期的展覽,取名為《回憶的後花園》,帶有一種半私密的性質:那是一個只為居停主人所擁有,然而也是其向外界呈示審美與心靈寄託的地方。作品是畫家自願敞開、公諸於世的某部份,但對於觀眾來說,走進去,要非畫家願意現身說法,也許永遠都不得要領。只是畫廊方面利用分為上下兩段的地型,把涉及建構心境場域的作品佈置在下層,上層則陳列著類似於盆玩清供、入微梳理的畫作,或者仍使人隱隱意會到,在你我之間,同步著一種在出入居遊中,經遇人物盈縮的節奏共感。 張家愉的《誰在耳邊輕聲安慰》(2020)以聯屏方式,記錄一朵菊花盛放與趨向枯萎的形態。絹面經反覆掃染所形成的墨色,營造了一種深沉,甚至接近幽暗的背景,也使菊花本身素淨清雅的色調成為當中寧謐、神秘的光源。 從構圖論,她藉分割畫面而呈現出菊花不同觀照角度的企圖,結成了生滅替迭的時態組合。集中於刻劃單一圖像的手法,在寫實的要求下,反映的是張家愉貼近物象、理解物態的細膩感受,但佈滿整個畫面的箔點與裱褙形式,卻又使一切耳語呢喃都靜止在平面上,從而加深了與觀眾的距離感。 其次,菊花的寓意、狀態和所置身的環境,無疑蘊含了其對傳統花鳥畫如何回應當代問題的探索:生與死、生與死的貼近或遙遠、貼近或遙遠的無常和無力。這種層層堆疊的進路,可能就在她把染底大刷來往敷設與描繪菊花繁密多瓣的造型中,暗示了透過傳統媒介,對處身於當下的逆(疫)境時,面對外在的倏忽邃爾所追尋的內在平衡。 因此作品上的矛盾——對菊花圖像的精緻勾勒和畫作展示形式的氣氛營造——或者不經意地流露了張家愉在創作中隨物境世相榮枯倏忽而起伏流溢的情緒,以及工筆講求控制、不著一字的含蓄傳統,兩者間趨於和解的微妙融合。 對技巧與內容的探討,在檢視鄧廣燊的作品時,可能同樣適用。鉛筆往往是畫家起稿的基本工具,鄧廣燊利用鉛芯筆一直掃描填深的操作,堅硬易脆且屬於消耗性的媒材與紙張日積月累地往來摩擦的觸感,顯示了從廣泛模糊的影像到細密濃厚地呈現物體肌理的過程。 而在《照片,洋燭》(2020)中,畫家描繪了一組由金屬器盎、舊照片和蠟燭所組成、帶有祭祀味道的圖像。但那並非張揚的禮儀秩序,反之,從圖中物象的擺放方式而言,氣質更接近私人的思念。傳統庭園多由女性主導,也是幼童成長的場所,從展覽的角度觀看,另一件相關的作品《最愛是你,彩色蠟燭》(2020),似乎就印證了鄧的作品是一次發生在院落中,暗示出畫家對天倫無法言喻而又需要迫切地抒發的記錄。 媒介與圖像的關係,宛如當中的蠟跡,是經能量轉化後的狀態:石墨黝黑沉重的質量,含蓄地烘托出一片默然不語、蘊釀於內在的留白部份。這反映出畫家對待過去的取向。處於蠟燭下的照片,尤似問訊攝影和繪畫間,有關寫實的意義。重新以迫真的繪畫風格,把幾乎可以取代繪畫的媒介沉澱於作品中,叩問記憶留傳的方式與形相本身含有的力量。 香建峰的創作,帶有一種攝影感——他釋放的,是一個充滿負片情調的空間。近年,他讓這空間佔據了畫面的每個角落,取消了經常使用的、充滿想像力的動物圖像和具筆墨感的背景。在《神秘花園》(2017)裡,只有石块的圖式彷彿尚保留著皺筆的輪廓,一切形象,由班駁色彩所營建,漸漸從真實舞台中化為虛空的物質;從輪廓線流出的仿水痕效果,進一步侵蝕了可被清晰交代的邊界。 而無論是《神秘花園》的門,抑或《儲存風景》(2018)中無法完全框起整株植物的錯視感線條,都為畫家營構的時空添加了人工和干涉的意義。花園與城市化、消費—收藏模式密不可分。從香氏昔日帶有筆墨感的作品而言,庭園可能是一個更準確的用語——那是模擬自然、精心梳理以移造化的場所。混淆自然風景與園林建構的區隔,一直是香建峰過往所著意表達的主題。惟這兩件作品也是其試圖擺脫敘事性而以形式直接引發思考的實驗。特別是《儲存風景》,他就透過刪除畫面上不必要細節的手法進行創作。不過,縱使他並未刻意把形式與圖像的內涵勾連,但命名上,兩件作品之間可以互換對接的詞組仍曲折地反映了香氏一些有關記憶的觀念:需要一點點地存放收藏,但容量卻極為有限,被刪除掉的事物,可能是自主的選擇,也可能僅是因環境演變而導致的自然沙汰。 惟兩幅畫作跟現實形成反差的色調,依稀是並未完成的一格記錄;處於轉化過程中的境地,是一片停在負片階段而無法被準確估算的玄墟。在面對確實無誤的悵然若失前,一段尚未定形的徘徊巡逡,突破了理性的體積限制,如此,借繪畫一筆一劃的時間體驗,香氏開啟了一個深邃感性的次元。 當估量這是一個被隱喻和象徵圍繞的展覽時,實際情況卻是形式和媒材同時佔據了顯著的位置。整個展覽,有著偶然地流露出種種靈巧的倒錯的化學作用。例如幾位畫家所使用的主要媒介,就從鉛筆、水墨這些水質和礦物顏料,到膏狀的丙烯以至油彩。集中使用前兩者的畫家,圖像處理的策略以及敘事,都傾向於寫實確鑿,而當畫家越使用接近於凝固的質感的媒材創作,其作品的視覺效果卻越發不確定。 所以筆者把鄺萬春的作品,作為放到最後介紹的總結。鄺萬春這次展出的畫作,依舊佈滿了種種傳統文化符號,不過這些富含象徵性的物象,只是共同拼貼出一個虛實交映的空間;他向來擅用油彩,是次亦觸及水墨、水彩等多種不同質感的顏料,但架接出的亦不過是一段濃郁難辨的語言。如在《黃岑嶺與唐樓長廊—明式黃昏》(2020)中,處於長廊部份的投影機以底部呈半透明的格扇門為幕,於是空間的硬性區隔變得薄如蟬翼,旁邊的另一道門更完全打開,使人看到投影機的光束,通過室內升起的爐煙,間接把臘梅影像映射在花梨木櫃上。而後方的百寶櫃,豎著古琴、湖石,亦顯示出一切依然被安置得恰如其分,但堆砌出的情境,卻只是形成典雅內歛的情調和整體格局的客觀零件。 換言之,相對於構建關係,雖然萬春擷取了種種代表傳統文化精神的物象,然而他的創作動機可能要比筆者設想的遠為單純。正如他筆下的水向來氤氳空濛,曾使人想過,那是否更具隱喻性的「瀟湘」。在此作中,水就只盛載了一個長輩對家族脈絡所延伸出的期望:下方的水,是由其祖母所開鑿的池塘,可能兼具產業功能。庭園往往由家族女性把持,而家族年幼成員對園林的記憶,往往與她們的養育有關。某些庭園繪畫,當中鉅細靡遺的勾描,正正反映了畫家對這些記憶的關注——作為男性成員,即使書房的生活記憶或苦不堪言,但在外地工作闖蕩的時候,所懷抱以至所根源的,始終還是這段幼承庭訓的時光。這表現在鄺把現時居住的唐樓廊道糅合於故鄉的池塘與大宅之間,且通過一個向投影機走近、手持清香的男子,使空床懸垂下來的乾花束、清香升起的煙縷,以及故鄉廳堂中的爐煙,依次凝聚成一道虛無的平行線的情境上:畫家藉煙香縹緲,建立起不即不離的感知,繼而說明畫作之內,存在著一個處於瞬間卻又綿恆逶拖、古今夾疊的宇宙。 似乎對於這次所展出的畫家來說,平面的紙上空間,提供了讓他們回復信心以應對外在世界的憩息之所。如鄺萬春的《盆景—果與花茶(二)》(2020),玻璃杯上栽著造型虬蟠的枝幹,臘梅零落點綴其間,在引人深思箇中意蘊之際,便每每發現符碼的不完整,從而構建了只可觀賞而不可卒讀的純美感形式。最後,不論是對個人情緒的治癒,還是對環境的保有,這次的幾件畫作,都讓人領略到一種類似於母親的陰柔憐惜,使已逝的回憶,成為畫家在變幻搖蕩的時空推移中,一個可以折返棲居、幽眇無限的丘壑。 按:文中有關園林的論點,主要參考自高居翰(Jame Cahill)、黃曉、劉珊珊:《不朽的林泉:中國古代園林繪畫》(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2年)。 書于2020年11月20日,23日定稿 文:Louis Cheung 圖: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Read more -
Sing Tao Daily,敞開心扉 回憶後花園,November 2020
November 21, 2021每個人都有一個回憶的後花園,卻不是人人都願意敞開心扉,輕易讓人進內探訪。四位香港藝術家——張家愉、香建峰、鄺萬春、鄧廣燊,現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共同築起《回憶的後花園》,以自身經驗和回憶,通過繪畫和裝置作品,展開各自對過去與現在、生與死、階段與周期的意識探索和討論。 設計背景出身的香建峰,擅長運用顏色及獨特的構圖,帶出他想表達的訊息,近年一直圍繞大自然、生命與城市的平衡及衝突進行探討,本次展出的《神秘花園》和《儲存風景》,通過冷色調的創作,帶領觀者進入畫家內心的未知國度。 鄺萬春的超現實畫作,重疊昔日人物風光與當下生活情境,有一種懷舊親切的情感,巧妙地利用我們對事物既有的時間與空間記憶,將不同年代的主體,放在同一張畫布上,營造出玩味卻又帶出一絲鄉愁的視覺觀感。 鄧廣燊的單色畫作,是對時間流逝的緬懷。他將不同時期收集的物件,戲劇化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作品的主角,如燃燒中的蠟燭、濕水的黑白照片,把自己對這些物品獨有的情懷和回憶,寄託在藝術之中。 張家愉是本年度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藝術獎」得主,獲獎作品《誰在耳邊輕聲安慰》,是一幅相連的水墨設色絹本,作品以中國文人畫四君子「梅蘭菊竹」中的「菊」為主體,以當代水墨的形式呈現,探索大自然中生命的周期和「美」。 《回憶的後花園》 日期:即日(11月21日)至12月14日(一) 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am至6:30pm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網頁:www.cbal.com.hkRead more -
Sing Tao Daily,敞開心扉 回憶後花園,November 2020
November 21, 2020每個人都有一個回憶的後花園,卻不是人人都願意敞開心扉,輕易讓人進內探訪。四位香港藝術家——張家愉、香建峰、鄺萬春、鄧廣燊,現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共同築起《回憶的後花園》,以自身經驗和回憶,通過繪畫和裝置作品,展開各自對過去與現在、生與死、階段與周期的意識探索和討論。 設計背景出身的香建峰,擅長運用顏色及獨特的構圖,帶出他想表達的訊息,近年一直圍繞大自然、生命與城市的平衡及衝突進行探討,本次展出的《神秘花園》和《儲存風景》,通過冷色調的創作,帶領觀者進入畫家內心的未知國度。 鄺萬春的超現實畫作,重疊昔日人物風光與當下生活情境,有一種懷舊親切的情感,巧妙地利用我們對事物既有的時間與空間記憶,將不同年代的主體,放在同一張畫布上,營造出玩味卻又帶出一絲鄉愁的視覺觀感。 鄧廣燊的單色畫作,是對時間流逝的緬懷。他將不同時期收集的物件,戲劇化地組合在一起,成為作品的主角,如燃燒中的蠟燭、濕水的黑白照片,把自己對這些物品獨有的情懷和回憶,寄託在藝術之中。 張家愉是本年度出爐藝術畢業生聯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藝術獎」得主,獲獎作品《誰在耳邊輕聲安慰》,是一幅相連的水墨設色絹本,作品以中國文人畫四君子「梅蘭菊竹」中的「菊」為主體,以當代水墨的形式呈現,探索大自然中生命的周期和「美」。 《回憶的後花園》 日期:即日(11月21日)至12月14日(一) 時間:星期一至六/10:00am至6:30pm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上環荷李活道248號 網頁:www.cbal.com.hkRead more -
Hong Kong Commercial Daily,革筆的命 滴墨印畫,November 2019
November 19, 201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