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CMP | Success of ‘Art March Hong Kong’ reaffirms city’s status as dynamic international art hub
April 29, 2025Hong Kong’s rich cosmopolitan heritage has nurtured worldly artistic talent including Fatina Kong, whose paintings often use her home city as both a backdrop and...Read more -
頭條日報|林靖風 - 太陽與圓孔: 江玉儀的《時間的顏色》|優雅以後
April 14, 2023輕柔的光線從指縫間滲透,在五指併攏的瞬間,凝聚的線蛻變為了散渙的點。患有近視的人只要把食指屈曲,讓指節形成一個約筆尖大小的圓孔後,再遮蓋一隻眼睛透過它望往遠處,本來模糊的景物就會頓時變得清晰。出生於廣州,在香港長大的藝術家江玉儀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的個人展覽《時間的顏色》中,展出糅合中西媒介的圓形畫布作品《秋日陽光下的金色塵埃》;以對香港風景的刻畫,探討一種存在於大自然的永恆。Read more -
etnet | 夢囈之上 | 江玉儀個展《時間的顏色》
讓記憶蛻變為與印象交織的蠶蛹,靜觀時間的無常與永恆 April 13, 2023《小王子》裏的飛行員繪畫了小王子心目中的綿羊,那是一個擁有三個圓孔的箱子。小王子對他說:「我就是要這個樣子呀!你認為這隻綿羊牠需不需要吃很多的草呢?」對於飛行員而言,那只是一個為了打發小王子才繪畫出來的圖像,但是小王子深信箱子內所盛載的是真正的綿羊。人們在面對這一種不確定的情況下,亦只會像「薛丁格的貓」的思想實驗一般,難以判斷密封箱子內的小貓的生死。生活上的一切都只是依靠自己的印象和想象,來判斷一件事情的真偽。出生於廣州,在香港長大的藝術家江玉儀現於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畫廊舉辦個人展覽《時間的顏色》,以糅合中國國畫及西方媒介的繪畫特色,在刻劃香港風景的畫作中,呈現時間的無常與永恆。 展覽空間內的水泥地板紋理,呼應藝術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雲霧。畫廊接待處的設計則如一個箱子,圓形的畫布成為了埋藏風景的圓孔。小王子透過圓孔看見的不只是綿羊,而是牠們所身處的棲息地。人們看著的從來都不只是眼前的風景,而是與印象交疊的記憶。香港作家劉以鬯在《酒徒》裏寫下:「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香港的潮濕天氣讓物件都易於發霉,書頁亦會在無意間黏合在一起。一件物品由不同細節所組成,只要改動了其中一部分,它就會失去原來的結構。江玉儀的畫作運用了水墨、礦物顏料、塑膠彩、樹脂膠、絹本及塑膠板等的媒介,她在樹脂膠上繪畫了細節,而每一層之間的分隔,亦會讓本來清晰的景象逐漸模糊起來——記憶蛻變為一個與印象交織的蠶蛹。 靠近於畫廊接待處的畫作《月迷津渡》,取材自宋代詞人秦觀的詞作《踏莎行·郴州旅舍》:「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作者被貶官而移居到郴洲,內容所表達的是對於堪虞際遇的一份失望。江玉儀形容作品中的景色是被迷霧包圍的香港仔,而月亮則成為了「唯一讓人看清世界的光源」。她在創作過程中,並不是為了完整地詮釋詞句的意境,而是從中作出對應的聯想:「我所參考的並不是整首詞作,而是當中的意境可以讓我聯想起一個畫面。」小王子從來所專注的,並不是箱子或是圓孔本身——他看見的是自己心目中景象。江玉儀的畫作讓人們想要靠近去觀看當中的細節,她使用圓形畫布的原因是為了表達一種循環與輪轉的主題。歷史會否有著一個線性的終結,或只是如四季般輪迴? 《日出,日落》有別於其他圓形畫布的作品,它是一幅以長方形畫布來製作的雙聯畫。江玉儀剖述運用長方形畫布的原因:「感覺就像是對聯或是上下聯一般,黃昏與破曉既相似又不同。九龍對比香港島、日出對比日落:它們是一體的,但是又可以分開。」日出與日落的相遇都存在著一個時限,在結束以後就是一段被取替的過程。人們並不會分秒計算著時間的流逝,一切的行為都只是以空間存在。在盯看著時間的時候,我們才會察覺到時間是真的流失了。圓形與長方形畫布的運用,就像是小王子的圓孔和箱子之間的分別。長方形畫布代表了一個不變的箱子,雖然有著不同的景象繪畫在其中,但是觀賞者的視線是存在著一個特定的路徑。圓形畫布則是一個幻變的圓孔,在沒有起點與終結的情況下,當中的景象都一直在反覆變動。 小王子在第六個星球上遇到了一位不曾見過真正大自然的地理學家,他對小王子訴說:「一切書籍只記載重大事物,這些事物永遠不會過時。要一座山脈改變位置,或要一片汪洋自行枯涸,都是亙古難得一見的。我們所記載的,也就是這些永恆的事物。」甚麼是真正屬於永恆的?還是一切就如鋼索上的單輪車,只要失去平衡就會從高處墜落。在雲霧縈繞身體的瞬間,那是一種安穩或是恐懼的感覺?雲霧是羞怯而赤裸的,人們靜候它離散的一刻。 江玉儀個展《時間的顏色》 日期:即日至 2023 年 4 月 22 日 時間:10:00—18:30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畫廊 香港上環荷李活道 248...Read more -
星島日報|江玉儀沉醉繪畫 畫作帶出生命感悟與香港情懷
April 9, 2023「快樂地崩潰」,藝術家江玉儀(Fatina)笑着形容對畫畫的感受,畫畫帶給她快樂,卻又曾遇上想不通的地方。Fatina細膩的筆觸帶出生命循環不息的感悟,與大自然聯繫的情感,她覺得在大自然裏感覺很治瘉,也希望其畫作予人有這種感覺。Read more -
信報 優雅生活| 江玉儀 絹上的風景
在城市創作城市 March 31, 2023「我喜歡的東西好老套,我喜歡畫風景。」江玉儀(Fatina)笑。她的畫作大都是圓形的,畫面呈半透明狀。她使用多點透視畫風景,畫中沒有明顯主體,構圖和格局反而像國畫。畫面之所以半透明是因為她採用了絹、透明膠板及樹脂膠,層層疊疊。她笑說自己最愛畫樹,畫中之所以有城市,完全是為了陪襯樹而出現的。 唐卡的啟發 像很多藝術家,Fatina在浸大藝術系畢業後先是教畫,直至三年前才轉為全職藝術家,「我先是全職教畫,後來兼職。因為一星期有三四天只返半晝,我可以朝早返Studio創作。」當年她住彩虹,返工在石門,但工作室在黃竹坑,這樣跑累到不得了。如此做了一年,感覺不到自己的事業方向,她乾脆把工作辭掉。Fatina和藝術家鄺萬春相熟,二人聽說日本北海道天神山上有個公園,每月只要付一千多港元就可以到當地做駐場藝術家,於是約好了一共四個藝術家朋友就出發了。幾人每天寫生逛博物館,藝術之旅長四十天。回港後,她又北上大陸學唐卡,是因為接觸唐卡才打開了她的創作世界。 「我之前愛畫風景畫,但不很知道該怎麼畫好。但看到他們畫唐卡,編排構圖講故事,似乎可以應用來畫風景啊!」Fatina解釋,唐卡像講故事,畫面上一塊接一塊,整個故事畫在同一畫面上,但中間沒有分格也沒使用樹木和雲作過渡,「這樣講故事幾有趣!回港後,我就試用這樣的方法畫《山海經》。我喜歡大自然,十分怕黑,那一下不知怎的,就想去了解神鬼。」她從小愛畫風景樹木,大學時代畫下很多油畫,如今只留了一幅,整個畫面頗為陰暗,樹影幢幢,沒有主體,「當年同學替我作品照,都笑說好難對焦。」她喜歡英國風景畫家J.M.W.Turner,喜歡Peter Doig,但一直不知道自己該怎處理畫面,反而是唐卡打開了這扇門,讓她自由地在上面畫樹。她最愛畫樹了。 煙花易冷 水墨,礦物顏料,塑膠彩 樹脂膠,絹本 和塑膠板 直徑 100 厘⽶ 2023 倒上樹脂膠 Fatina在浸大讀的是西畫(油畫),本來一直繪在畫布上,但畫得不算順手。幾年前他開始了畫絹,絹很幼滑,而且畫在絹上不用打底,同時有很多留白,一畫出來就有一股國畫味道。她曾嘗試把絹釘在木框上畫,又試過畫銅片和木板,但畫好顏料硬掉又跟畫畫布無異。有天她嘗試畫在濕透的絹上,效果好美,於是開始畫面上倒上樹脂膠,想讓它看來像是濕了一樣。如此反覆實驗,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作畫方法:她先把絹釘在透明膠板上作畫,畫好了再上面倒樹脂膠,令畫面像有了一閃令的保護層。她再在另一塊透明膠板上作畫,然後把兩層膠板相夾,繪畫分別在絹及下面的膠板上呈現,出現一種不能言喻的立體感。Fatina工作室有一部大型機器,是用作打磨畫面的,因為樹脂膠在畫面流動凹凹凸凸,完成前必須將畫面打磨,完成後的表面啞得像磨砂破璃,絹和兩層膠板已融為一體,肉眼難辨了。 一般使用的樹脂膠是化工材料,味道很臭。現在她使用了一種食品級別的美國樹脂膠,它沒氣味,做好後可做廚具。但這個製作過程還是十分繁複,她每次到了樹脂膠和打磨階段就會全身穿上雨衣,戴上防毒面罩,「我總覺得自己像在做血汗工程!」 春來還發舊年花 水墨,礦物顏料,塑膠彩, 樹脂膠,絹本 和塑膠板 直徑 80 厘⽶ 2023 四季如人好相似...Read more -
Prestige | Hong Kong Artists to Watch: Fatina Kong
March 15, 2022In a firmament sparkling with creativity, what would normally have been the colossal task of identifying artistic stars worth observing has been made easier now...Read more -
ZTYLWZ | 江玉儀、鄺萬春勾勒回憶的風景,畫作喚起新舊交織的土地情感!
January 18, 2022每個人對自己生活的城市都擁抱著不一樣的記憶,但隨著歲月更替,我們又應如何記錄那些對於土地的情感?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 最近呈獻兩位香港年青藝術家江玉儀、鄺萬春的雙個展「自白」,讓他們透過作品說話,勾勒出回憶中的曼妙風景。 江玉儀的作品一直探索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因此作品中故意融合大然與城市景觀。藝術家參照山水畫構圖中的留白手法,配合當代藝術中常見的多媒介創作手法,以詩意的構圖畫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城門河等著名風景。她的作品呈現出一股霧氣繚繞的視感,構建出一種婉約而獨特的視覺語言。 鄺萬春的創作結合昔日人物風光與當下生活情境,不同時空的景象並置在一起,營造出超現實卻又親切懷舊的感覺。藝術家小時候生活在中國湖南的故鄉黄岑嶺,他將故鄉的風景結合香港的面貌,營造出玩味卻有帶出一絲鄉愁的視覺觀感。他的作品中不難看出一些本土的標誌性景色,如唐樓、棚仔、漁船等。當回憶與現實交織起來,打造出意境幽遠的作品。 兩位藝術家各用獨到的圖像處理、創作手法重構回憶中的風景,在他們的的作品中,景象的真實再現不再重要,畫面中蘊含的情感記憶反而更動人。大家不妨參觀展覽,欣賞他們記憶中的詩意景象。 「自白」江玉儀 x 鄺萬春雙個展 日期:即日起至 2 月 26 日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半(周日閉館) 地點:Contemporary by Angela...Read more -
Lifestyle Asia Hong Kong | 8 must-see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this January 2022
January 14, 2022Fatina Kong & Kwong Man Chun: Dear me, When: 13 January – 26 February Memory is a funny thing. A traumatic event that scored scars...Read more -
藝術香港|六位年青藝術家共敘 心中「夢工場」
January 3, 2021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呈獻「平衡·夢⼯場」聯展,展出六位年輕藝術家風格各異的繪畫及裝置藝術作品,他們分別是馮捲雪、阮家儀、梁凱雅、江⽟儀、Elías PeñaSalvador 和梁曼琪。藝術家們用各自的藝術語言創作出心目中的理想國度,當中展示了他們生活的感受,亦有各種對世界的臆想與期盼。千頭萬緒的想像通過藝術家之手揉進作品中,生產出來的既是藝術品,也是他們自身對夢的想像。 馮捲雪的創作圍繞著2084年的未來虛擬世界,這個世界有五個構想的國家。「寶綠達」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小區,藝術家可以永久居住在該空間,並進行創作及展覽。藝術家居民由動物化身而成,馮捲雪透過趣緻的卡通動物肖像,為觀眾提供一個觀察藝術家的視覺。不論是圈外人看圈內人,還是藝術從業者自身看待藝術家這個身份,作品呈現出外界對藝術家的各種刻板印象。藝術家都是經濟拮據、喜歡裝酷?幽默的回應方式展示了社會對藝術家的觀感。她認為好的作品要跟社會產生聯繫,因此不希望以單向的聲音告訴世界自己的模樣,而是消化社會上不同人對藝術圈的聲音後,再通過生動的創作展示出來。 《Stars of the Week》混合媒介、紙、木板 48×34.5cm 2018年 馮捲雪 馮捲雪表示每個建構出來的虛擬國度都有其獨立的故事,卻又互相交疊。今次展出的作品「寶綠達」系列已經持續了六年,也是其首個開始創作的項目,至今已經為該國度發展出完善的制度。藝術家將內心的狂想轉變成一個個看似天馬行空的世界,與此同時,這些虛擬的國度都透露著藝術家自身對環境、社會、藝術圈子的觀察。她孜孜不倦地學習不同的藝術形式,就如版畫、戲劇、動畫短片等,以尋找一個最合適的媒介去塑造心中每個理想國。 藝術家阮家儀 Angela Yuen 阮家儀早在去年舉辦過個展「時光機蕩失路」,今次聯展中展出兩件全新作品。她的作品是以塑膠配件組成的旋轉裝置藝術,配合光影投射,牆壁會展示出塑膠裝置的移動光影畫面。藝術家平時喜歡到舊式屋村的商店收集塑膠材料,當中可能會找到很多年代久遠的間尺、捲髮筒、玩具擺設、模型配件、膠珠等物件。正因為這些店鋪已經屹立多年,裏面的商品都伴隨著店鋪成長,亦印證那一個年代的歷史。一些熱切的老闆也會跟她分享物件的歷史,使她從中找回屬於香港回憶的故事。面對時代轉變,親自到舊店收集材料的過程也讓她見證店鋪的轉型與革新。 《The Stranger IV》混合媒介燈光旋轉裝置 44 x 30 cm 2021年 阮家儀 作品《紅A》取名源於香港塑膠大廠紅A,紅A創立於四十年代後期,曾經塑膠工業極為盛行,隨著時代變更,塑膠的普及程度不如往日,但它在七十年代曾出品的塑膠水晶燈、水晶杯等實驗性產品,就啟發到藝術家利用創作去發掘塑膠的多面性。阮家儀也持續改變作品在光影上的運用、物件擺位、顏色搭配等,今次的作品就用上平時多數只會在水族館看到的粉紅燈光。現在這些塑膠材料已經無人問津,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掉昔日鮮明的色彩。她將原來不起眼的小物件結集起來,利用光影移動的視覺效果,重新吸引觀眾了解它們的故事,也重塑了一幅幅舊時代的圖畫。 藝術家梁凱雅...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