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 Post Magazine | Short Reads
Hong Kong non-profit Artecal, which supports young artists in the city, holds new exhibition Confluence of Voices May 25, 2023For young artists in Hong Kong, carving out a full-time career can be a struggle. Many juggle more than one job to keep their creative...Read more -
ELLE Apr 2023 | The New Edge Of Art
Witness To My Life 藝術是人生的見證者 April 1, 2023有口難言的情況相信不少人也遇過,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很多時候並不是一兩句話語就能簡單帶過,每個人也一直要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香港藝術家張子軒修讀工商管理出生,此前的人生看似與藝術毫不關聯,但藝術的美好正正在於生活的微小細節中,每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時刻與感受都可以成為將來藝術的養分:「我創作的時候很多時都在整理自己的情感及思緒,我可能時而想突破某種困擾,時而想要退回到平靜的角落,畫面可能透露到一點端倪。然而,大多時候創作都不會為生活中的困擾到來任何答案,作品就像是這個過程的記錄。」Read more -
Prestige Mar 2023 | The Art and Design Issue
Asia's Artists To Watch March 1, 2023Cheung Tsz Hin Hong Kong artist Cheung Tsz Hin was born in 1987, studied at the Chinese University and later gained a master degree in...Read more -
藝術頭條 | 雅昌指數 | 月度(2022年5月)畫廊影響力榜單
June 17, 2022導言: 「雅昌月度畫廊影響力榜單」是藝術頭條針對藝術收藏群體推出的專業權威性榜單報告。榜單覆蓋在中國地區經營當代藝術的畫廊,以月度為單位,觀察畫廊的個展及雙個展。基於藝術頭條調查、收集的詳細數據,從畫廊展覽的成本(學術、策展、推廣),以及收藏等多維度進行數據解析,為收藏家提供瞭解、進入藝術收藏的專業導航報告。 5 月「畫廊影響力榜單」分析: 2022 年 5 年,在新的一波疫情防控政策之下,社會面「靜止」成為新的常態。因此,本月的畫廊新展寥寥無幾。尤其是在北京、上海地區,畫廊基本都處於暫時關閉狀態,許多原計劃在 5 月推出的展覽也因此延後推出。 受其影響,原計劃在本月開幕的 3 場北京藝博會:北京當代、 JINGART 藝覽北京、畫廊周北京。亦紛紛宣佈延期。 但在海外及(中國)香港、台灣地區, 5 月份的藝術市場與展覽活動卻相當活躍。 5 月中旬,在紐約先後舉辦了 TEFAF 紐約及 Fireze 紐約兩場藝博會活動。緊隨其後,台北當代藝博會、香港巴塞爾藝博會亦陸續舉辦。在這些藝博會舉辦的同期,在台北、香港等地的畫廊亦紛紛推出全新的展覽。使得這些區域的藝術市場呈現出活躍的狀態。 本月,展覽活動主要集中於香港地區,有...Read more -
Prestige Jun 2022 | AGENDA Art
June 14, 2022Art Off-the-Cuff Works by Hong Kong artist Cheung Tsz Hin can be viewed in his solo exhibition, spinelessly planting, presented by 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Read more -
LIFESTYLE ASIA | 10 must-see art exhibitions in Hong Kong this June
May 27, 2022Hong Kong art month may be behind us, but the art doesn’t stop here. June marks another exciting month in the world of art in...Read more -
自小「絕緣」藝術大三跌入顔料堆 漏水天台中崛起的年輕畫家
May 12, 2022香港教育界存在奇特的現象,不少父母為了讓子女精通百般武藝,安排子女從幼稚園起各科補習、琴棋書畫、運動科學。現年35歲的年輕畫家張子軒讀工商管理出身,大學三年級前與藝術幾乎「絕緣」,一個短期課程令他重新找到人生的志向,從此跌入顔料堆中打滾,不停畫、不停畫,從默默無聞到「窩囊地栽種」個人展覽,張子軒用自己的故事,完美地演繹人生不只是一場100米的比賽。 自小生活在邊境沙嶺,一個曾經需要禁區紙才能出入的荒山野嶺,沒有鬧市的紙醉金迷,只有寧靜的生活氣氛。張子軒直指自己是田野家的小孩,童年沒有玩具沒有電視,最大的娛樂是在郊野中通山跑,除了家人外,大自然是自己的玩伴,他在寧靜中習慣與植物共處,「我習慣在大自然中觀察、發呆、放空自己。」 10堂課改變人生的軌道 子軒的童年每天上學放學,他沒有興趣班,也從來沒有拿起支筆畫、畫、畫,印象中畫過的是臨摹《龍珠》中的人物。小學就讀上水惠州公立學校,他謙稱自己成績普通,追問下才坦言媽媽輔導有方,每次考試名列前茅,中學入讀香港道教聯合會鄧顯紀念中學,自言成績只屬中游,不停做模擬試卷備戰會考,最後以28分入讀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 直至大學三年級那年,他與同學報讀了香港藝術學院的短期課程,短短10堂課,讓他找回了自己藝術細胞。沒有藝術的基本功,他毅然選擇在大學四年級兼修藝術系,他形容那段時間常常逗留在系內與同學討論,無所不談到月上半空意猶未盡,漸漸找到自己的新路向。大學畢業後到書店打工兩年,他遇上人生首個伯樂,中大藝術系教授呂振光知道他想畫畫,主動替他寫推薦信到台灣攻讀碩士學位。 中途突然轉換人生軌道,子軒感激父母的開通及支持。從小學到大學,求學路上一帆風順,他再三強調自己出身基層家庭,但爸爸媽媽思想開通,「爸爸媽媽有被動收入可以養活自己,他們經常對我說想做就去做,不要有負擔,不要想家用問題!」他用打工的積蓄,在2012年起程到台灣升學,他指這段經歷改變了思維方式。 不停兼職換取畫畫的時間 畢業後回到香港,張子軒開始一邊兼職、一邊畫畫的日子。以兼職的微薄薪金支撐創作的信念,他與朋友合租過葵興工廈,後來搬到元朗的村屋,目的只是為了有個天台屋可以繼續創作,天台屋的環境相當惡劣,炎熱時酷熱無比,畫畫時汗流浹背;雨天時四周漏水,畫布顔料都被殃及。 打散工的日子從2014年持續了多年,子軒做過演唱會後台助理,更跟過團隊到過其他國家巡迴演出,MIRROR首次演唱會也有他的足跡;他接過大館的大型展覽裝拆工程,接觸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兼職的好處是多勞多得,每次接連工作數天後,可以賺取一筆費用支撐生活開支,以及買質量好點的顔料,其餘不用開工的時間全部留來畫畫,全心創作。 不停地畫畫畫,子軒坦言自己很「佛系」且信心也不足,「自己不停在磨。」他有參與聯展,也有將畫作放在朋友開設的店鋪寄賣,最初的兩幅畫作據稱是被香港著名歌手張敬軒收藏。直至去年被畫廊老闆Angela Li賞識受邀參展後,他的作品在中環舉行的UNSCEDULED聯展及Fine Art Asia備受關注。 子軒現時已搬離元朗天台屋,在火炭租新工廈開始全職創作的生涯,這個轉變對他來說,他只淡然地說終於可以購買最好的顔料去創作。從不停佛系地磨到擁有個人展覽,問及他當初的堅持,他稱「你要自己信,興趣是否變成職業是後話,因為要講求天時地利人和。」 子軒的創作承載他對時間、空間、人物、甚至氣味的記憶,以及與之相扣的思念。自小在郊區成長與大自然相處的經歷,他透過作品描繪出他對植物春榮冬枯的感知,藉着栽種寄語時間的流逝與生命之輕重,以及窩囊的內心如何與各種無解共處。多年來打散工的日子,特別是在演唱會後台的經歷,或許啓發了他對「光」的認知,他在最新的創作中更改變了建構畫面和呈現光影的光式,突破自己。 張子軒「窩囊地栽種」個人展覽於2022年5月12日下午5時至晚上8時開幕,展期至2022年6月25日。 記者:鄺嫻Read more